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为了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师专科领域学术水平及临床专业技能,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CSCO学术年会于2021年9月25-29日在线上展开。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作为其中一员,独家承办官方【第壹现场直播间】。
本期,我们隆重邀请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并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崔越宏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方勇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敏教授莅临直播间,参与【星际领航大咖谈】,围绕肿瘤治疗前沿进展讨论,分享临床见解和真知灼见!
【会议主持】
邓艳红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临床试验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专家
临床试验中心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消化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崔越宏教授】
晚期结直肠癌排兵布阵是关键
靶向治疗提供更多可能
崔越宏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
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胃肠肿瘤学组委员兼秘书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专科分会
第七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一届青年理事会理事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癌靶向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胃癌专业委员会内科学组委员
邓艳红教授:在晚期结直肠癌(CRC)中,chemo-break策略对于后线再使用化疗的增敏作用可能是基于什么机制?该方案会为患者带来哪些临床获益?
崔越宏教授:晚期CRC的chemo-break策略既包括维持治疗,也包括三线靶向/免疫治疗。从机制上而言,chemo-break策略可以缓解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令患者的体能状态得以恢复,为后线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此外,瑞戈非尼等靶向药物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不仅可以作用于肿瘤增殖和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还能够通过VEGFR、PDGFR调节免疫微环境。在三线治疗中应用瑞戈非尼,创造充分活跃的免疫微环境也能够为后续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但chemo-break策略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肿瘤位置和分子分型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根据不同患者的生物学行为选择合适的chemo-break策略和药物值得思索。
邓艳红教授:请问晚期CRC二线治疗转三线治疗的时机是按照既往的“药尽其用”理念,还是依据近年来提出的“当换则换”理念?如何避免错过从后线治疗获益的黄金窗口期?
崔越宏教授:“药尽其用”和“当换则换”在临床中并不冲突,治疗中需根据不同患者特征,依据指南选择合适的时机更换治疗方案。晚期CRC在治疗中首先应遵照指南,选择具有明确获益的治疗方案。而一旦肿瘤发生进展,则要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情况决定是否更换后线药物。对于肿瘤进展较慢、尚未影响脏器功能的患者,可以采用“药尽其用”的策略,并在治疗中积极监测病情进展。而症状明显加重、生物学行为较差的患者,则应“当换则换”。此外,在必要时可以选择联合局部治疗,从而更好地控制肿瘤。总而言之,对于晚期CRC患者,要全面考量、精准选择换药时机,同时利用多种手段,为患者争取最佳生存获益。
【方勇教授】
瑞戈非尼改善肿瘤微环境
联合免疫治疗为MSS型CRC患者带来希望
方 勇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科室副主任
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秘书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射频消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消融治疗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理事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肿瘤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浙江省肿瘤靶向治疗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邓艳红教授:MSS型和MSI-H型CRC在治疗方面有何区别?对于MSS型CRC患者,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的时机是什么?
方勇教授:免疫治疗应用于CRC后,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患者带来了良好的获益。具有错配修复缺陷或MSI-H的患者通常肿瘤突变负荷高、具有更多的新生抗原,因此免疫治疗对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而对于微卫星稳定型(MSS)患者,既往研究表明这部分患者肿瘤微环境中富含VEGF,VEGF可以募集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增加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还能够促进抑制T细胞功能的Treg细胞的增殖,从而导致MSS患者从免疫治疗中的获益有限。如何令MSS型CRC由“冷肿瘤”变成“热肿瘤”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是破解MSS“冷肿瘤”的策略之一,目前除了经典的VEGF单克隆抗体之外,以瑞戈非尼为代表的小分子多靶点抑制剂同样能够有效改善免疫微环境,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在REGONIVO研究中,瑞戈非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MSS型晚期胃癌和CRC客观缓解率(ORR)达40%,结果令人欣喜。因此在临床中,对于MSS型CRC患者,可以选择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尽管理论上瑞戈非尼单药治疗耐受且改善肿瘤微环境后再应用免疫治疗效果更佳,但序贯治疗暂无明确循证医学证据,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索联合治疗的顺序与时机。
邓艳红教授:CRC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是什么?瑞戈非尼对于CRC肝转移患者是否更具治疗优势?
方勇教授:CRC容易发生血行转移,而肝脏是CRC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一旦出现肝转移,患者的病情往往会快速进展,往往伴随梗阻性黄疸和腹水等症状,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肝脏的特殊性,肝转移病灶对化疗不敏感,局部治疗往往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局部治疗技术的发展和CRC治疗理念的更新,局部治疗在CRC肝转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治疗价值也在不断提高。此外,瑞戈非尼作为多靶点抑制剂,可以抑制VEGFR-1/2/3、PDGFR、FGFR1、TIE-2和CSF-1R等多个靶点,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发展和转移,并且瑞戈非尼在CRC肝转移中的疗效已有明确证据。总之,瑞戈非尼联合局部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CRC转移并控制肝内病灶,会为患者带来更优的生存获益。
【陶敏教授】
晚期CRC联合治疗不断突破
多手段并用为患者带来最佳获益
陶 敏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MDT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肿瘤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复发与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苏州市抗癌协会理事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编委
《国际肿瘤学杂志》编委
邓艳红教授:在疫情反复的“后疫情时代”,针对需要系统治疗的晚期CRC患者,应当从哪些方面保障患者的依从性?对于这部分患者应如何进行全程管理?
陶敏教授:在疫情反复的“后疫情时代”,尽管全国范围内疫情控制良好,但仍有部分地区偶发疫情,防疫仍需常态化。肿瘤患者经常需要跨省市就医并往返于医院和家中进行治疗,但就目前疫情形势而言,减少肿瘤患者的出行需求,是当务之急。首先,在肿瘤整体治疗水平上,需要提高地区医疗单位的治疗水平,令患者安心地在当地接受治疗。其次,多学科团队(MDT)诊疗的开展,可以为患者制定更为详细和精准的治疗策略,减少不必要的就医需求。最后,为患者选择更为方便的口服药物,可以令患者在减少出行的情况下保障有效的治疗。
邓艳红教授:如今,晚期CRC三线治疗药物选择越来越多,请问您会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来进行药物排兵布阵,来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陶敏教授:对于三线治疗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患者前线的治疗方案,对于既往应用化疗的患者,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多考虑应用靶向治疗。此外,联合治疗也显现出强劲的潜力。靶向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对于肝转移CRC患者的获益已在多个研究中予以证实,在肺转移患者中的疗效也在探索之中。免疫联合治疗同样是CRC治疗的热点,REGONIVO研究中出色的结果证实了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于晚期CR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对于部分存在HER-2突变或BRAF突变的患者,应用相应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也正在开展之中。
【主持总结】
最后,会议主持邓艳红教授总结到,随着CRC诊疗不断发展,药物选择与排兵布阵成为CRC临床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CRC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时代,分子分型对于CRC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根据患者的分子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未来研究的方向。靶向治疗在晚期CRC三线治疗中证据明确,而与局部治疗、免疫治疗的联合将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期待未来有更多研究探索联合治疗的策略和时机,为晚期CRC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