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收藏 | 颈内动脉走形高清图谱

2021-04-18作者:论坛报沐雨美图
脑血管病非原创


颈内动脉走行分段(1):概述及颈段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219.jpg


颈内动脉的分段曾有不同的方案,包括Fischer的逆血流五段法,Gibo和Rhoton的顺血流四段法,Lasjaunias的胚胎学分段法。


现在使用的颈内动脉分段几乎都是顺血流的七段法,也就是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在这里,伟大的Rhoton被我们无情地抛弃了(向前辈致敬)。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229.jpg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


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

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

C2岩段(Petrous segment),

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

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

C5床段(Clinic segment)

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

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232.jpg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234.jpg


Bouthillier 分段法:

除C1走行于颈部,归于颈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位于颅内,通称为颅段颈内动脉。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242.jpg


对颈内动脉的理解,可能最大的困难在于颈内动脉的转折弯曲太多,虹吸弯和膝部让人迷乱。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244.jpg


我觉得可以这么来理解。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发出,到最终达到前床突内上方的分叉处,总的走行趋势是向上,向前,向内。


颈内动脉颈段最为简单,没有被命名的分支,主要完成了颈内动脉向上的大体趋势。



颈段通常不是笔直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弧度。颈段的形态变异大体有三种:


①呈轻度“S”或“C”形弯曲;

②在立体空间上呈螺旋状扭转;

③中途扭曲成环形。上述以弯曲为常见,后两种少见。变异常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上方36 mm处,以中、老年人为多见,似与动脉硬化有关。


颈内动脉 (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为颈总动脉两终支之一。约在第 4 颈椎平面、甲状软骨上缘 处由颈总动脉分出,直径 4~5 mm 。其行程以颅底颈动脉管外口为界,分成颅外段和颅内段 。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258.jpg


颅外段又名颈段,居颈外动脉后外方,继转至其后内侧,沿咽侧壁上升至颅底。起始处有梭形膨大, 为颈动脉窦 ( Carotid sinus ),是压力感受器,可调节血压。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壁上 ,有一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附于壁上,称颈动脉体 ( Carotid body),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的CO 和 O2 的分压,以调节呼吸 。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300.jpg


颈内动脉走行分段(2):岩段和破裂孔段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303.jpg


C2岩段:

颈内动脉岩段通过骨膜被覆的颈动脉管而入颅,全程被颞骨包裹(颈内动脉还真是找了个好地方)。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305.jpg


在骨管中颈内动脉被静脉丛包绕,此丛是海绵窦的外侧伸延。一些来自上部颈神经节的颈内动脉支的颈自主神经丛也包绕管内颈内动脉。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308.jpg


颈内动脉岩段有两个明显的亚段:垂直段,水平段。两亚段的交界处为膝部。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311.jpg


垂直段

ICA在垂直段上升,在膝部向前内转。垂直段长约10 mm。


水平段

自膝部ICA向前内走向额骨岩部尖端。水平段长度为垂直段的2倍。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314.jpg


脑血管造影上,对颈内动脉理解最关键的就是岩段的走行。


岩段完成了颈内动脉向“前内”的走行。



迷行岩段颈内动脉,颈动脉管及颈内动脉的正常行程用虚线表示。


临床上表现为鼓膜后搏动性肿块。此种变异在外耳道后方进入颞骨,在面神经管与颈静脉球之间上升。进入中耳腔后,突然向外前急剧成角再转向内进入颈动脉管水平段。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324.jpg



C3破裂(孔)段:

破裂段起于颈动脉管末端,动脉越过破裂孔,但不穿过破裂孔,而是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内上升,向着海绵窦,止于岩舌韧带上缘。




破裂孔是由蝶骨体(前方边)、枕骨底部(内侧边)和岩尖(外侧边)围成的近三角结构。破裂孔并非单一的孔道,而是由两部分组成:颅外骨膜上的一个孔和一个垂直管道。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331.jpg


垂直管道由破裂孔四周的骨结构和纤维软骨构成。所以与其叫破裂孔,不如叫“破裂窝”。破裂孔的叫法,对颈内动脉走行和颅底的理解存在重大误导。

微信图片_20210413162334.jpg

颈内动脉破裂段止于岩舌韧带。


岩舌韧带是前方的蝶骨舌与后方的岩尖之间的骨膜小反折,颈动脉管骨膜的延续,联结前方蝶骨小舌和后方的岩尖之间。此韧带以远,颈内动脉进入海绵窦。


所以,岩舌韧带是骨膜,岩舌韧带以近的颈内动脉破裂孔段也还在硬脑膜之外。


所以此文,将岩段和破裂段合并来理解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是颈内动脉的硬膜外段。


来源:神经病学医学网(兰大二院周保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