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大咖论道丨方红教授/高芸璐教授/关欣教授访谈:银屑病个体化治疗的挑战与治疗策略

2025-09-25作者:论坛报良宇资讯


银屑病作为一种需长期管理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由遗传、免疫及环境因素共同诱发,其全球患病率呈现显著地域差异,东亚地区约为0.14%,而西欧地区可达1.92%1。研究表明,Th17/IL-23通路是驱动疾病进展的核心机制,IL-17、IL-23、TNF-α等关键炎症介质成为重要的治疗靶点2。这一重大突破推动银屑病治疗迈入靶向时代,为银屑病患者带来新希望。生物制剂和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银屑病患者的皮损清除率,切实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已批准多种生物制剂用于银屑病治疗,但仍存在注射给药依从性、部分患者原发/继发失效、长期安全性需监测等局限。在此背景下,研发转向小分子靶向药物,高选择性酪氨酸激酶2(TYK2)变构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是代表药物,变构加氘代的创新机制能精准抑制炎症通路且规避传统JAK抑制剂风险。2023年10月,该药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并于2024年11月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以下简称“医保目录”),治疗费用降低、可及性提高,助力推动银屑病治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以便更好地满足银屑病个体化治疗和长期管理治疗需求。

值此氘可来昔替尼片上市两周年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红教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高芸璐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关欣教授围绕银屑病的个体化治疗决策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我国银屑病精准治疗理念的持续发展,整理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video


Q1
随着银屑病治疗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个体化治疗成为大趋势。您认为个体化治疗在银屑病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方红教授:

当前,个体化治疗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银屑病患者已逾700万,且发病率持续上升,人群特征呈现显著多样性,涵盖从青少年到老年等多个年龄段3。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合并肝肾功能异常、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等复杂性共病,因而诊疗策略需兼顾规范化与个体化的双重需求。在个体化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银屑病的不同临床分型,如斑块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及关节病型,其中关节病型银屑病早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可仅表现为轻度皮损,临床识别需更加关注。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通常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鉴于患者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实现精准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多数患者就诊时可能已经进展到中重度4,且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化治疗强调基于疾病类型、严重程度、皮损部位和患者年龄等因素,通过医患共同决策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提升治疗效果,避免疗效欠佳及药物副作用较大等问题,以改善患者预后。该策略也充分考虑患者的生活需求,如给药方式偏好和经济承受能力等,有助于显著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多项指南均明确将“个体化评估”列为系统性治疗的核心原则,强调应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共病情况、内脏功能、既往治疗反应及患者偏好等因素,以制定全面且合理的治疗策略。

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时,需全面考量疾病特征与患者个体因素。疾病特征包括皮损严重度、受累部位、关节症状、疾病风险分型、合并症等;患者的个体特征,包括年龄、合并症、既往治疗情况、肝肾功能状态。应重视治疗目标与患者用药方式的偏好,进行医患共同决策,以充分尊重患者诉求,实现快速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药物的选择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及药物的可及性与经济性。例如新型口服靶向药物氘可来昔替尼,用药便捷,纳入医保后,患者月治疗费个人承受仅为200-300元(*但不同地区报销比例不同,以实际政策为准),因其安全、有效、经济、便捷,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Q2
结合实际临床经验,请您谈谈个体化治疗还有哪些未满足的需求?小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为银屑病个体化治疗带来哪些临床价值?

高芸璐教授:

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系统性的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尽管已有多种生物制剂应用于临床,例如以TNF-α、IL-23和IL-17为治疗靶点的单抗,但我们仍未找到确切的生物标志物来指导生物制剂的使用。这意味着,生物制剂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仍处于“试错”阶段,尚无法明确判断某类患者更适合使用哪一类靶点药物。尽管国际银屑病理事会(IPC)提出采用二分法,提早启动生物制剂或系统性治疗,但医生在实际临床中仍存在诸多考量。例如,对于PASI评分处于中度的患者,若传统口服药物疗效不佳,是否必须转为注射治疗?对于年轻的中度患者,是否应在此阶段就开始长期甚至终身使用生物制剂?另外,银屑病可累及特殊部位,如头皮、指甲和生殖器等,这些部位外用药物疗效有限,往往需系统性治疗。若患者总体皮损面积不大,但存在特殊部位受累,是否应早期积极使用生物制剂?让患者因指甲或头皮病变而接受十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的注射治疗,亦是医生常面临的伦理与实践困惑。生物制剂虽有效,但可能存在副作用、继发性失效及抗药抗体产生等问题。尽管许多中国患者认为“打针比吃药更有效”,但当被告知需长期甚至终身注射时,仍会犹豫甚至拒绝。且冷链储存要求导致留学生、商务人群等特定群体接受度显著降低,其用药依从性也面临实际困难。

银屑病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共病管理尤为重要。皮肤科医生不仅要关注皮损控制,还需作为首诊防线,筛查和管理共病,从根本上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在药物选择上,我们期待药物不影响、不加重、不引起共病,更希望其能对共病起到预防甚至保护作用,实现“异病同治”。在这一背景下,小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为银屑病个体化治疗带来了重要突破。以氘可来昔替尼为例,该药是一种基于变构加氘代创新机制靶向TYK2的口服小分子药物,其全球Ⅲ期临床研究显示,氘可来昔替尼在既往使用过阿普米司特或生物制剂的各类人群中,24周内都有很好的临床改善,且对不同皮损部位如指甲、头皮等部位的疗效都令人满意5。其通过抑制TYK2靶点,调控IL-23和IL-12通路,不仅对银屑病皮损起效,还显示出对银屑病关节炎(PsA)6治疗潜力。该药的优点是一天一粒,给药方便,无需负荷剂量用药便捷,与患者的其他内科疾病药物无冲突,极大提高了治疗便利性和依从性,非常适合工作繁忙、老年及多药合并使用的患者。因此,氘可来昔替尼可作为启动系统性治疗的理想首选口服方案。


Q3
氘可来昔替尼上市两周年,临床使用愈加广泛,您认为其更能满足哪些患者群体的个体化治疗需求?氘可来昔替尼纳入医保后,其用药依从性和治疗结局有哪些改善?

关欣教授:

氘可来昔替尼的上市为银屑病治疗提供了高效且安全的新选择。以往由于缺乏理想药物,临床多采用外用药或局部理疗等相对保守的方式,但对于中重度患者疗效有限。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曾因担心口服或注射药物的副作用而未接受积极治疗,如今凭借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手段,更多患者得从局部治疗升级为系统性治疗。对于皮疹面积超过3%体表面积(患者自身三个手掌)以上的面积,外用药使用已很不方便;若超过10%体表面积(患者自身十个手掌)时,外用药几乎难以覆盖,这类患者即推荐使用新型口服药物等系统治疗方法。在新型口服药氘可来昔替尼问世前,部分患者曾使用甲氨蝶呤、维A酸、环孢素等传统口服药或注射类生物制剂,但存在疗效欠佳或药物不耐受情况。对于这些患者,我们也愿意推荐他们使用新型的、有效的治疗药物,如氘可来昔替尼。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我们发现更多银屑病患者可通过新型药物获益。例如,部分已通过注射药物获得疗效的患者,在长期维持治疗阶段常面临药物冷藏保存、注射恐惧等实际问题。为优化用药方式,可将其治疗方案转换为一天一次的口服药物,提升治疗便捷性与依从性。氘可来昔替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临床上正逐步探索其与传统药物、外用药甚至生物制剂的联合应用,为多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新选择,从而实现更优疗效。

银屑病是一种目前无法根治的慢性疾病,需长期管理维持皮肤状态。任何有效治疗方法均需坚持使用,因此用药成本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幸运的是,氘可来昔替尼已纳入医保,显著提高了药品可及性,大幅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目前每日治疗费用仅十几至几十元,更多患者能够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坚持长期治疗,从而实现病情的持久有效控制。




总结


三位专家从不同维度深入剖析了银屑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及未来挑战。个体化治疗需全面考虑疾病特征与患者的个体因素,通过实现医患共同决策制定更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其核心原则。以氘可来昔替尼作为代表的创新口服小分子药物,凭借其独特的机制、确切的疗效、良好的安全性及便捷性,有效应对长期用药安全性、患者依从性、特殊部位皮损以及共病管理问题等。氘可来昔替尼在我国上市近两年来,在临床使用中表现优异,随着医保政策的落地,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治疗结局得到改善,其临床价值被进一步激活,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派 侯良宇 整理

方红教授、高芸璐教授、关欣教授 审阅


专家简历

方红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皮肤科名誉主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十一五国家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省部厅局级课题10余项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SCI总影响因子>300分

第13、14、15届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毛发学组副组长

浙江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名誉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

浙江省皮肤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

浙江省皮肤科住院医规培质控中心主任

高芸璐 教授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兼秘书、青委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研究协作组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荨麻疹学组委员兼秘书

中国康复学会皮肤病分会银屑病学组组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同济大学银屑病研究所成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青年项目各1项;获上海健康科普青年英才能力提升专项

参编《银屑病学》

关欣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长期从事皮肤科临床医疗和研究工作

2004年赴德国学习皮肤病紫外线治疗技术,擅长银屑病,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的诊疗和生物制剂治疗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患者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副总干事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研究中心专家

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多篇。早期从事互联网银屑病患者社区管理,利用新媒体进行患者指导和医学科普

参考文献:

1  Parisi R, Iskandar I Y K, Kontopantelis E, et al. National, regional, and worldwide epidemiology of psoriasis: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modelling study. BMJ, 2020, 369: m1590

2  Hawkes J E, Chan T C, Krueger J G. Psoriasis patho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argeted immune therapi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7, 140(3): 645~653

3   罗钰, 李怡淳, 郭锦韬, 等. 1990—2021年中国银屑病的疾病负担及未来15年趋势预测:基于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分析.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5, 25(9): 603~612

4  Chen K, Wang G, Jin H, et al. Clinic characteristics of psoriasis in China: A nationwide survey in over 12000 patients. Oncotarget, 2017, 8(28): 46381~46389

5  Armstrong A W, Gooderham M, Warren R B, et al. Deucravacitinib versus placebo and apremilast in moderate to severe plaque psoriasis: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from the 52-week,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POETYK PSO-1 tr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23, 88(1): 29~39

6 Merola J F, Mease P J, Armstrong A W, et al. Deucravacitinib in patients with plaque psoriasis who screened positive for psoriatic arthritis: Improvements in joint pain and the impact of musculoskeletal symptoms.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25, 15(8): 2281~2293.

1787-CN-2500732

有效期至2026-9-24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