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消化道困难ESD经验及操作技巧 | 中日携手・遵医领航⑩  

2025-09-25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72c5008d24e925818ec9756bf75ef0f.png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的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您的需求,提升文章内容质量,诚邀您花几分钟参与本次有奖问卷调研。参与者有机会获得精美奖品!

点击填写问卷调研


  • 上期回顾

李红平简介.png

阅读要点提示

消化道困难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通常指病变位置特殊、解剖结构复杂、病变范围大或伴有瘢痕/浸润等因素导致操作难度显著增加的病例。这类手术对术者的技术、经验及团队配合要求极高,需要结合病变特点制定个性化策略。




以下是针对困难ESD的操作经验、技巧及应对策略:


PART.01
困难ESD的常见类型及挑战


01
特殊部位病变


(1)口腔、喉咽部

人体口腔咽喉示意图展示了从口腔到咽喉的解剖结构,主要包括口腔区(唇、齿、舌、硬腭、软腭、悬雍垂等)和咽喉区(鼻咽、口咽、喉咽、会厌、声带、食道及气管入口),各结构协同完成呼吸、吞咽、发音等功能。

口腔及咽喉部解剖结构复杂,操作空间狭窄小,内镜下治疗往往需要特殊器械及较精湛的内镜技术。

口腔及咽喉部的解剖特殊性是操作难点的核心,术前需重点评估:

① 空间限制:口腔(舌、颊黏膜、牙龈)、口咽(软腭、扁桃体、咽后壁)、喉咽(会厌、梨状窝)及喉部(声带、室带)空间狭小,内镜操作角度受限,视野暴露困难。

② 毗邻结构风险:舌部靠近舌动脉、舌下神经;咽喉部紧邻颈内动脉、喉返神经、气道(气管入口),剥离过深可能导致大出血、声音嘶哑或气道梗阻。

③ 黏膜特性:口腔黏膜角化层较厚,咽喉部黏膜薄且血供丰富,易出血;声带黏膜下组织菲薄,过度剥离可能影响发声功能。

image.png

image.png

图1 口腔硬腭早期癌ESD


image.png

image.png

图2 下咽部及左侧劈裂早期癌ESD


(2)食管上段及颈段、食管环周病变

食管上段及颈段位于咽喉部下方,邻近气管、主动脉弓、甲状腺等重要结构,管腔直径较细(通常<2 cm),内镜操作时旋转、进退空间极小,器械易与管壁碰撞,增加黏膜损伤风险。颈椎生理弯曲导致内镜插入角度受限,尤其环周病变须360°剥离时,难以获得理想视野,易出现“盲区”。

颈段食管黏膜较薄,黏膜下组织疏松且血管丰富,剥离时易发生出血;同时,该区域黏膜与固有肌层粘连较紧密,分离时易损伤肌层,甚至导致穿孔。环周病变常累及食管全周,病变与正常组织界限模糊,剥离过程中易偏离黏膜下层,增加穿孔或残留风险。

image.png

食管环周早期癌ESD


(3)贲门及胃食管结合部(GEJ)

贲门是食管与胃的交界,其核心功能是通过下食管括约肌(LES)防止胃内容物反流。ESD 操作可能损伤 LES,导致术后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生率升高(约10%~20%)。此外,贲门区黏膜下血管丰富(如胃左动脉分支),剥离时易发生出血,且血管位置深,止血难度大。贲门区黏膜下层较薄,与固有肌层粘连紧密,剥离时易损伤肌层导致穿孔。同时,该区域淋巴管和神经分布密集,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如早期癌是否累及固有肌层)依赖内镜超声(EUS)等精准评估。贲门后方紧邻胰腺、脾脏,侧方有肝左叶和膈肌,术中穿孔可能引发纵隔感染或腹腔感染,需紧急外科干预。

image.png

胃底贲门早期癌ESD


(4)胃体小弯侧/胃角

胃体小弯侧紧邻胃左动脉分支,黏膜下血管网丰富,剥离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胃角作为胃体与胃窦的交界,呈锐角结构,常规内镜难以接近病变,尤其在处理后壁或小弯侧病变时视野受限。日本学者提出双弯曲内镜技术(如 GIF-2TQ260M),通过第二弯曲部调整方向,可从切线方向暴露病变,显著改善操作视野。

image.png

胃角早期癌ESD


(5)十二指肠(尤其是球部及乳头周围)

肠壁菲薄:十二指肠肌层厚度仅 0.5~1mm(仅为胃壁1/3厚度),操作中易穿孔,穿孔风险极高。毗邻重要结构:与胰腺、胆总管、腹主动脉等紧密相邻,剥离时需避免损伤。空间狭窄:肠腔迂曲、蠕动频繁,内镜操控难度大。

image.png

十二指肠降段乳头对侧巨大早期癌ESD


(6)大肠肝曲、脾曲及回盲部

肠腔急弯、肠壁薄,镜头易顶压肠壁导致穿孔,回盲瓣附近病变暴露困难。

image.png盲肠“盆地样”病变带黏膜下纤维化、脂肪化ESD


02
复杂病变特征


(1)巨大病变(直径>4 cm):

挑战:黏膜下注射范围广、剥离时间长,易出现水垫消散、层次模糊,完整切除率低。

image.png

横结肠中段近环周LST-G-H病变ESD


(2)瘢痕化病变(既往活检/电切术后)

挑战:黏膜下纤维化导致“抬举征”阴性,剥离层次不清,易损伤固有肌层。

image.png 胃底早期癌黏膜下纤维化ESD


(3)复发或残留病变:

瘢痕组织粘连,正常黏膜与病变边界不清,剥离易遗漏。

image.png

直肠肛管带瘢痕LST-G-M病变ESD


PART.02
困难ESD的操作策略与技巧


01
术前精准评估


(1)多模态内镜评估

① 高清白光+NBI/BLI:判断病变边界、表面微血管结构(如胃病变的MS 分型、食管的IPCL分型、大肠的JNET分型等);

② 超声内镜(EUS):明确病变浸润深度(如 SM 层浸润范围)、与固有肌层的关系,排除淋巴结转移;

③ CT/MRI:评估消化道外侵犯或淋巴结情况(尤其适用于怀疑浸润性癌的病例)。

(2)制定手术预案:

① 预估剥离难度,准备特殊器械(如带注水功能的刀具、OTSC夹);

② 规划剥离顺序(如先易后难、分块剥离),确定是否需要联合其他技术(如黏膜预切开、隧道法)。


02
器械选择与改良


(1)刀具选择

① IT刀系列(如 IT-2、IT-nano):适合瘢痕化病变的钝性分离,减少垂直损伤;

② Dual刀:细刀头(直径 0.4mm)适合精细切开(如十二指肠乳头周围);

③ Flush刀/爱尔博水刀/波科活水刀:边注水边剥离,维持水垫,减少热损伤(尤其适用于薄肠壁)。

(2)辅助工具

① 特殊透明帽:前端斜面型透明帽、锥形透明帽等便于推开皱襞,暴露剥离视野;

② 带槽活检钳:用于精准牵拉病变边缘,形成有效张力;


03
关键操作技巧


(1)黏膜下注射改良

① 液体选择

  1. 瘢痕化病变:使用高黏度溶液(如透明质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增强水垫支撑力;

  2. 易出血病变:肾上腺素浓度可提高至 1:5000,减少术中渗血。

② 注射策略

  1. 多点分层注射:先在病变边缘黏膜下层注射,再向中央补充,必要时在固有肌层表面注射(“双水垫法”);

  2. 标记联合注射:电凝标记点可同时作为注射点,减少重复进针损伤。

(2)边缘切开策略

①预切开技术

  1. 对于边界不清的病变(如复发灶),可先在病变外正常黏膜做环形预切开,再向中央剥离;

  2. 十二指肠病变:采用“倒U形切开”(从口侧开始切开),避免镜头压迫肠壁。

②困难部位切开技巧

  1. 贲门倒镜切开:取左侧卧位,镜头贴近胃底,利用透明帽推开贲门黏膜,刀头与黏膜呈 15°~20° 角快速切开;

  2. 食管上段病变:使用前端带软头的透明帽,轻柔推送食管壁,避免暴力损伤。

(3)剥离层次与张力控制

① 层次判断

  1. 瘢痕区域:以黏膜肌层断裂处为标志,沿固有肌层表面钝性分离,避免进入肌层;

  2. 巨大病变:采用 “隧道法”(先切开一侧边缘,形成黏膜下隧道,逐步向对侧剥离),保持视野清晰。

② 张力管理

  1. 动态牵拉:助手用抓钳夹持病变边缘,随剥离进度同步提拉,避免过度牵拉导致黏膜撕裂;

  2. 重力辅助: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如左侧卧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利用病变重力自然展开剥离面。

(4)止血与穿孔预防

① 预防性止血

  1. 剥离前对可见血管(如SM层粗大血管)先行电凝标记;

  2. 使用“非接触式电凝”(如氩气刀)处理创面渗血,减少热损伤范围。

② 穿孔紧急处理

  1. 小穿孔(<3 mm):立即用止血夹 “荷包缝合”,夹闭时从穿孔边缘正常组织开始,逐步向中心拉拢;

  2. 较大穿孔:使用OTSC夹或尼龙绳联合金属夹闭合,术后禁食+胃肠减压,必要时胸腔/腹腔引流。


PART.03
不同困难场景的针对性处理:


01
口腔、咽喉部ESD


(1)解剖预演

术前通过 CT/MRI 三维重建,明确病变与周围结构(如下咽梨状窝与喉返神经、口腔舌体与舌动脉)的关系,标注 “危险区”(如舌根部血管密集区、梨状窝尖部)。

(2)器械与体位的 “个性化选择”

① 内镜选择:咽喉部用治疗型胃镜(直径 9.8~11 mm) 或喉镜辅助内镜(前端可弯曲角度更大);口腔病变可用细径内镜(直径 5~6mm) 减少对舌体的压迫。

② 辅助工具:必备带吸引通道的切开刀(如Dual刀、Flush 刀),咽喉部空间小,需边操作边吸引分泌物 / 血液;口腔操作需配合开口器(如Davis开口器)暴露术野,避免牙齿遮挡。

③ 体位调整

  1. 下咽病变:患者取“头低脚高位(15°)”,利用重力使咽喉部黏膜舒展,扩大操作空间;

  2. 口腔病变(如颊黏膜):头偏向对侧,使病变区朝上,便于内镜垂直观察。


02
食管上段、颈段病变及环周病变


(1)食管上段、颈段病变的剥离策略

①体位调整:左侧卧位时气管插管气囊压迫食管右前壁,改为平卧位可使气囊移至气管前壁,减轻压迫。但需警惕气管插管移位风险。

②水压法与牵引技术:通过水射流功能分离黏膜下层,结合带线钛夹分次牵引,可打开剥离层面。但多次牵引可能增加费用,需权衡利弊。

③超细内镜与机器人辅助:超细胃镜(直径<6mm)可减少对狭窄管腔的刺激,尤其适用于食管入口及环周病变。机器人辅助系统(如达芬奇 SP)通过机械臂精准操作,改善狭窄空间的视野控制,已在部分中心尝试应用于颈段 ESD,但设备成本较高。

(2)环周病变的剥离策略

① 环周病变需完整剥离全周黏膜,但若一次性环形切开,易导致食管腔狭窄、黏膜缺血性坏死,增加穿孔风险。临床多采用 “分次剥离” 或 “螺旋式剥离”,但操作难度高,需精准控制剥离范围和深度。

② 病变累及食管上段时,靠近咽喉部,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影响操作稳定性;同时,内镜与器械的配合空间有限,难以完成精细动作(如止血、切开)。

(3)出血与穿孔的处理

① 食管上段血管丰富(如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剥离时易发生出血,且视野暴露差,止血难度大(如电凝止血可能损伤深层组织)。

② 该区域食管壁较薄,一旦发生穿孔,由于邻近纵隔,感染易扩散,且缝合修补困难(位置深、操作空间小),可能需要中转外科手术。

(4)术后狭窄的预防

环周病变剥离后,食管黏膜缺损范围大,术后瘢痕形成易导致管腔狭窄,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尽管可采用球囊扩张、激素注射等预防措施,但食管上段狭窄的处理效果较差,复发率高。


03
胃贲门 / 胃底病变


(1)顺行与逆行结合:对于贲门环周病变,可采用 “顺行切开 + 逆向剥离” 策略。例如,先从口侧(食管侧)切开黏膜,利用重力使病变下垂,再反转内镜从胃侧剥离,改善视野。

(2)黏膜下注射技术:使用玻璃酸钠混合液(含靛胭脂)进行黏膜下注射,形成足够的抬举空间,减少肌层损伤风险。术中需多次补充注射,维持剥离平面清晰。

(3)出血的预防与控制

①浅层电凝剥离:采用高火电凝模式,贴近黏膜下层偏上位置剥离,避免深部分离损伤大血管。对于直径>2mm 的血管,需预防性钛夹夹闭或热活检钳烧灼。

②创面处理:术后对裸露血管 “零容忍”,可喷洒止血粉或使用生物胶覆盖创面,降低迟发性出血风险。


04
胃角病变


(1)锐角结构与视野暴露

胃角作为胃体与胃窦的交界,呈锐角弯曲,常规内镜难以垂直接近病变,尤其在处理后壁或小弯侧病变时视野受限。双弯曲内镜技术(如 GIF-2TQ260M)通过第二弯曲部调整方向,可从切线方向暴露病变3。此外,带线钛夹牵引(牙线连接钛夹牵拉病变边缘)能显著改善胃角小弯侧的操作空间,缩短手术时间并降低穿孔风险。

(2)黏膜下纤维化与溃疡瘢痕

胃角病变常合并溃疡瘢痕,黏膜下层纤维化严重,剥离平面难以建立。“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ESTD)”通过建立黏膜下隧道,沿瘢痕外侧切入,可减少肌层损伤并提高整块切除率。多中心研究证实,ESTD 在胃角巨大病变(>3cm)中的剥离速度是传统 ESD 的2倍,且穿孔率降低 50% 以上。

(3)血管密集与出血风险

胃体小弯侧紧邻胃左动脉分支,黏膜下血管网丰富。预防性止血策略包括:对直径>2 mm 的血管术前钛夹夹闭,剥离时使用海博刀(Hybrid刀)在黏膜下层偏上位置操作,减少血管损伤。术中出血发生率近 100%,但通过热活检钳电凝或止血粉喷洒可有效控制。


05
十二指肠 ESD


(1)精准评估:术前通过 EUS 明确病变浸润深度、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排除深层侵犯。

(2)创新牵引:采用圈套器镜外牵引、混合注射液(透明质酸钠 + 靛胭脂)抬举黏膜等技术,暴露剥离平面。

(3)精细剥离:使用可注水切开刀、CO2 注气等减少热损伤,预处理血管以降低出血风险。

(4)创面处理:钛夹封闭创面,术后口服抑酸药(如艾普拉唑)2 个月,预防迟发性出血及穿孔。

(5)操作要点

① 少注气,保持肠腔萎陷,减少肠壁张力;

② 乳头周围病变:先暴露乳头开口,用 Dual 刀 Nano 沿病变边缘 0.5 cm 处切开,剥离时避免损伤胆总管开口;

③ 术后常规放置鼻胆引流管(预防迟发性穿孔导致的胆汁性腹膜炎)。


06
大肠肝曲、脾曲及回盲部


(1)三者均存在管腔弯曲角度大(肝曲、脾曲呈 “锐角”)、操作空间受限、内镜稳定性差、毗邻重要结构(血管、脏器、瓣膜等)等问题,通用原则包括:优先选择治疗型肠镜(镜身更柔韧、抬钳器功能更灵活),配合可旋转切开刀(如 Dual 刀、IT-2 刀)或带水射流功能的器械(水刀辅助黏膜下分离);术中需持续保持清晰视野(高频冲洗 + 精准吸引),避免盲目切割;黏膜下注射需 “足量、分层”,优先使用高抬举性溶液(如生理盐水 + 甘油果糖 + 靛胭脂),确保病变与肌层充分分离(抬举征阳性)。

(2)结肠肝曲 ESD

肝曲位于右半结肠,连接升结肠与横结肠,内侧毗邻肝脏,管腔呈 “钝角” 弯曲,病变易累及弯曲顶点或两侧肠管。

注射点需覆盖病变全周,尤其弯曲顶点的黏膜下组织较薄,需重点注射(避免直接注射至肌层导致穿孔);

剥离顺序:优先从升结肠侧或横结肠侧的“直段”病变开始(易建立操作平面),逐步向弯曲顶点推进;剥离时保持内镜与病变 “共轴”(即内镜前端正对剥离面),通过旋转镜身 + 调整抬钳器,使切开刀始终与黏膜下平面平行(避免斜向切割肌层)。

风险防控:肝曲内侧肌层贴近肝脏,穿孔风险高:若发现肌层裸露,立即停止剥离,用止血夹预防性夹闭;横结肠侧病变可能累及肠系膜血管分支,剥离时遇粗血管(>1mm)需先电凝后切断,或用止血夹预处理。

(3)结肠脾曲 ESD

脾曲连接横结肠与降结肠,左侧毗邻脾脏及脾血管,管腔呈 “锐角” 弯曲(角度常 < 90°),且降结肠起始段较固定,操作空间更狭窄。黏膜下注射需重点强化脾曲内侧(靠近脾脏侧),因该区域黏膜下组织菲薄,易与肌层粘连;剥离方向:从降结肠侧(较直、易操作)向横结肠侧推进,剥离至弯曲顶点时,需将内镜前端 “嵌入” 弯曲处,通过抬钳器微调切开刀角度(避免刀头指向脾侧肌层)。

(4)回盲部剥离技巧

若病变位于盲肠壁(远离回盲瓣):从病变边缘向中心剥离,保持刀头与盲肠纵轴平行(盲肠肌层较薄,避免垂直切割);若病变累及回盲瓣:优先剥离盲肠侧病变,再处理瓣叶上的病变(剥离瓣叶时需 “浅层次” 切割,保留瓣膜肌层功能);靠近阑尾开口时,需要沿开口边缘 “弧形剥离”(开口处黏膜下与阑尾根部相连,避免直线切割导致开口撕裂)。


07
瘢痕化/复发性病变


(1)复发性病变处理

① 黏膜下注射与标记

在瘢痕边缘正常黏膜处多点注射,形成 "液体垫" 以分离瘢痕与肌层。若注射后无明显抬举,可改用针状刀沿瘢痕边缘纵向切开,辅助分离。

标记范围需扩大至瘢痕外 5~10mm,确保完整切除潜在浸润病灶。

② 分层剥离策略

  1. 瘢痕浅层剥离:采用“啄切法”,每次切割深度控制在 0.5~1 mm,避免一次切入过深。遇到坚韧纤维条索时,可先电凝使其软化后再剥离。

  2. 瘢痕深层处理:贴近黏膜下层操作,利用电刀侧方接触瘢痕组织,通过短脉冲电流(功率 20-30W)逐层离断粘连。若肌层暴露,需立即凝固预防穿孔。


08
复发性病变处理


(1)粘连松解技巧:

①复发病灶常与前次手术瘢痕粘连,可先在瘢痕边缘正常黏膜下注射,形成“人工腔隙”后,用针状刀沿瘢痕 - 正常组织交界逐层分离。

②对于致密粘连,可采用“逆向剥离法”:从瘢痕远端正常黏膜开始,向瘢痕中心推进,减少张力导致的穿孔风险。

(2)减少热损伤

①重复 ESD 时,瘢痕区域对热更敏感。建议使用混合电流模式(切割+凝固),功率设置为切割 20W + 凝固 15W,避免过度碳化。

②采用 "非接触式凝固":电刀距离组织 1~2 mm 激发,利用热传导封闭微小血管,减少直接接触导致的穿孔。

(3)CO2 注气应用

全程使用 CO2 注气,可显著降低气腹压力,减少穿孔后张力性气胸风险。尤其在食管上段操作时,CO2 吸收快,能有效避免纵隔气肿。


PART.04
团队配合与风险管控


01
助手培训


(1)熟练掌握 “三手操作”(持镜、递刀、牵拉),尤其在倒镜或狭小空间中,需精准传递器械并保持视野;

(2)快速更换注射针或止血夹,缩短手术时间。


02
术中监测


(1)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警惕二氧化碳气腹导致的酸中毒(可通过负压吸引排空气体);

(2)十二指肠或胃底病变操作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痛、皮下气肿(提示穿孔可能)。


03
及时中转外科


若剥离过程中发现病变浸润深度超过 SM2、穿孔无法内镜下闭合,或出血难以控制,需果断终止手术,转为外科治疗。


PART.05
经验总结与学习建议


01
模拟训练优先


利用离体猪食管/胃/肠进行困难部位模拟(如贲门倒镜剥离、十二指肠乳头切开),熟练掌握刀头方向与张力控制。


02
分阶段学习曲线


(1)初级:掌握胃体大弯侧平坦型病变;

(2)中级:挑战胃角、胃底及直肠病变;

(3)高级:专攻食管上段、十二指肠及瘢痕化病变。


03
多学科协作


术前与病理科、外科沟通,明确病变性质与切除边界;术后联合病理评估,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如追加外科手术)。


04
术后复盘与改进


记录每例困难 ESD 的操作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处理细节,分析可优化环节(如器械选择、剥离顺序)。


Take Home Message

1.避免盲目追求完整切除:对于浸润性癌或抬举征阴性病变,需优先考虑患者安全,避免过度剥离导致严重并发症;

2.技术局限性认知:困难 ESD 的穿孔率可达 5%~10%,需与患者充分沟通风险,权衡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获益。

通过精细化评估、个体化策略及精湛的操作技巧,困难 ESD 可在严格把控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较高的切除成功率,为复杂消化道病变提供微创治疗选择。


明日预告

POEM经验及操作技巧 | 中日携手・遵医领航⑪

作者: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张华


点击图片返回专题
image.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