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消化道黏膜损伤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问题,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疾病谱演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因识别困难、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及缺乏针对我国临床医生认知现状的大规模调研数据。
为此,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的“领航计划——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认知现状调研白皮书项目”,通过科学系统的调研,全面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对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认知水平、诊疗习惯和临床需求,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医生的认知差异,探索诊疗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为制定更精准的诊疗策略、优化诊疗流程以及提升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徐桂芳教授。
论坛报:上消化道黏膜损伤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问题,病因复杂多样,且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愈后,今天我们也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徐桂芳主任参加我们的领航计划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认知现状调研白皮书项目。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六个方面来对徐主任进行访谈。
论坛报: 首先第一个问题。胃肠道黏膜作为机体内外环境的分水岭。起完整性,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黏膜损伤是胃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生理定理学基础。您认为当前临床医生对消化道黏膜的认知保护有哪些不足之处?
徐桂芳: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是医生的认识的不足,主要是他们对黏膜的作用,以及黏膜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知识认识不是很全面。那么在消化系统的整个疾病当中,出现黏膜损伤的时候,大家可能更注重的是损伤因素的挖掘,而不是对黏膜保护它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另外一个因素,就对黏膜保护所发挥的作用也没有区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这种情况下,导致我们整个治疗的效果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对黏下消化道黏膜保护,往往被大家所认识更加不足的地方,也是需要特别改进的地方。
徐桂芳: 那么最后一个方面就是黏膜保护没有从整体出发,黏膜保护,其实它不是孤立的黏膜保护这个黏膜损伤之后,它其实跟多种因素有关系。那么它的跟肠道的菌群,肠道的免疫以及机械屏障之间,它们是需要有机融合的,要从整体观出发,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黏膜保护的效果。
论坛报: 谢谢徐主任的分享,徐主任也从三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当前临床有哪些认知不足之处?还想请教您的第二个问题是胃肠道的黏膜损伤跟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用药误区相对比较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我们临床中是需要合理运用规范化应用我们的黏膜保护剂,那么您认为我们常见的用药误区是什么?
徐桂芳: 首先,在黏膜保护剂作用机理,由于它的认识不清楚,这时候在我们的临床实践当中。是需要强化的。你不知道产生的基础,那你就不能进行相关的,就针对性地去处理,尤其是在基层医院的医生。他们在我们整个就是提升他们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培训。这方面就是让他们对黏膜保护剂的作用机理有更多的了解,这个是我们做的第一步的内容,那么其次就是医生忽略损伤的因素。医生关心患者的临床症状,比如说患者到门诊来就诊,他有合并黏膜损伤的情况。往往医生是从他的症状出发,可能更主要的去关心了患者。我用哪些药物去缓解他的症状,而没有把他的这些损伤,根据他的损伤因素去处理,那么处理保护。在保护因素方面可能强化的并不是很明显,这也是我们未来医生方面,我们也特别需要改进的一个地方。重损伤而轻保护。
论坛报: 谢谢徐主任对于我们两个临床上比较多的用药误区的解释。那么今天想还想请教您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在我们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它比较常见的是一个多多要连用的一个复杂病例,并且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您认为黏膜保护剂的个体化治疗有哪些重要性?
徐桂芳: 黏膜保护剂的个体化治疗是非常关键的。首先,我们要从损伤因素不同体也体现在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患者他有黏膜损伤,但是他的损伤的机制完全不同,引起损伤的因素又是千差万别,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要从这个患者本人的个体特征去出发,是什么导致患者损伤的因素,针对他的损伤因素,我们进行相应的黏膜保护,其次。有的时候,患者他的损伤因素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如果是一些药物因素损伤导致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因为这些药物,比如说 n3类药物或者是抗血小板的一些药物。但是有些药物,它是患者不光有药物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有免疫因素的参与。比如说像 RBD 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也同样会导致。消化道黏膜的损伤。这时候我们更重要的是从黏膜免疫的调节方面入手,抑制黏膜的免疫抑制炎症。另外辅助于黏膜保护剂来治疗,甚至要调节肠道菌群这样进行结合。
徐桂芳: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在黏膜保护的时候,也要考虑患者的自身因素。这个患者他既往的疾病病史和他的过敏史,以及他既往用药史,把这些因素挖掘清楚以后,才能给他制定一个更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让这个患者从我们的全面的,综合的,根据他个人特征所治疗的制定的治疗方案当中,让他更好地去获益。
论坛报: 谢谢徐教授为我们从三个角度来分析的,临床中如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实跟我们也是共通的。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它的作用的疾病的机制,并且也要分析它每个药物所对应的机制,最后结合患者自身的角度,为他制定个体化的一个治疗方案。还想请教您的一个问题是,其实刚刚也提到了当前国内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认知是存在一定不足的,包括机制用药这两方面,那您认为造成这些短板的原因是有哪些?
徐桂芳: 最关键的因素是要首先就是我们基层医院的水平。基层医院其实的他们这些医生,他诊断的都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他们有没有系统的学习黏膜损伤的相关知识,在目前的继续教育当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各种的省的年会或者是国家级的消化的年会。在这些会议当中,大家更注重的是最新的理论进展,最新的前沿技术。而对这个黏膜损伤在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在消化系统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大家并没有在这些大会上,这些著名的专家那里得到一个很系统的学习。所以说作为黏膜保护性的内容进行规范化的学习和培训,在基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基层医院他们从他自身的知识缺乏和没有得到更好地认识,导致这些医生的。认知没有出现明显的提高。
第二个就是在大型的医院。比如说像这些头部医院三甲医院,这些医生,他们对该部分内容的重视程度就是更加不足。这些医生他们平常也是忽略了这个机制的内容学习在疾病的诊疗过程当中,更注重自己就是哪些高级技术。我掌握了我用这些技术。我今年治疗多少患者,或者是在科研领域有了哪些突破,那么没有对这些黏膜保护剂的这些细节进行认真的区分,也会影响这个疗效,那么最后一方面就是黏膜保护剂的种类有很多。如果他不做有效的培训,医生知道这个黏膜保护剂具体它的作用机理怎么去作用的作用到哪个靶点在哪个环节上发挥作用都不是非常清楚。那么所以在一在术前在之前没有详细的知识的背景下去选择药物也带来一个方面,就是这个药物可能是用了,但是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徐桂芳: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目前也是很多的药物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缺乏一些循证医学的内容,这些就是我们未来也是需要特别去改进的,也是真正只有更基于这些积累让。高头部医院的医生和我们基层医院的医生都能够认识上出血,提高才能达到药效,药到病除,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坛报: 谢谢徐教授非常中肯,而对于我们临床上的一些认知短板做了区隔。从我们的基层医院出发,也结合了我们大型医院,他们可能认知比较高,但是他们可能对于细节上的区分不到位,也做出了一个临床上的一个展望吧,那么今天还想请教您的一个问题是,在治疗的过程中,请问萎缩性胃炎黏膜保护的价值是怎么样的?在胃早癌的术后,它的黏膜保护的价值是如何?这就比较涉及到一个临床的具体的。疾病就想听听您的看法。
徐桂芳: 萎缩性胃炎,是我们在中国的人群当中,尤其东亚整个就是非常见的一种疾病,而萎缩性胃炎伴随的一个结果就是这个患者可能萎缩性胃炎。你现在看到这个结果,他有可能进一步加重,而导致他加重的因素有非常多,比如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就导致这个疾病加重的一个因素。而幽门杆菌感染之后,它根除之后仍然是这些患者有急性和慢性的炎症,那么这些慢性炎症的活动也会导致这个患者的,不管是临床症状会很明显。另外疾病有可能进一步的迁延和进展。
徐桂芳: 对于萎缩性胃炎来说,黏膜保护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被我们的专家所忽略的。那么到门诊来就诊的这些患者,我们要特别关注,首先这个患者有了萎缩性胃炎,他到底有没有他的致癌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幽门杆菌的感染的情况。如果有感染,我们首先要给它除菌,那么除菌以后,幽门螺杆菌导致的损害,它可能就是大幅的减轻。但是它诱导的急性和慢性炎症并不是说幽门螺杆菌消失之后,它立马消失,所以我们这个很长一段的时间的黏膜保护就非常关键。而用了黏膜保护剂,它重点是能够使他的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活动度的评分出现下降,而炎症细胞的消失减少是导致上皮细胞保护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我们用黏膜保护剂在这个环节上。Yeah.
徐桂芳: 在用了杆菌杀菌的过程当中或者杀菌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黏膜保护是提到了一个很高的日程上去。那么另外一个就是还有一个黏膜保护,不光是能够使他的炎症减轻,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很大程度的缓解。有些患者,他的症状可能就是腹痛,有的嗳气,那有些患者就是早保等等。那么用了黏膜保护剂以后,你就会发现这些患者的这些不适的症状,他的会出现逐渐的减轻甚至消失。所以说从不管是临床应用的角度,还是从黏膜保护的层面上就是萎缩性胃炎的黏膜保护都是非常重要,而这些,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在门诊看到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只报了慢性萎缩性胃炎。那么这时候医生到门诊的时候问一下患者你有什么症状,那么他可能说烧心反酸或者腹痛,医生可能会有意识的给他开一些药物。如果这个患者说我就是嗳气,那么有的时候肚子有点胀,那么医生可能只是给他对称的去做一些消胀,或者是处东里的治疗,而没有效地去黏膜保护剂也会影响到患者的疗效。
徐桂芳: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胃早癌患者术后就是我们尤其是内镜切除术后,这个黏膜保护更加是现在是不规范,也很多地方是值得去探讨的。首先,我们在做 ESD 手术的时候,你可能切刀把胃黏膜的一大块去切掉。切掉之后,就是人造的溃疡,第一个是它的大小比较大。第二个,它损伤的深度比较深,第三个它可能会导致的电凝损伤也很重,修复起来更加困难。我们不把这个黏膜剥下来,而且把它黏膜下去的大量的血管的断端都做了有效处理,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黏膜保护剂两周远远不够。
徐桂芳: 我们是给患者就是在抑酸的同时加强黏膜保护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还要做,同时做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如果这个患者他没有这个幽门杆菌感染,只是一个人造的溃疡,这时候我们就是抑酸和黏膜保护,那么黏膜保护剂到底要用多长疗程?那么用哪种黏膜保护剂?现在没有固定的说法,很多时候术后用两周,那么我们发现用两周这个患者到三个月的时候复查的时候。你发现他的这个溃疡面尽管有缩小,并没有痊愈,那么这时候我们是不是要用黏膜保护剂,那接下来的黏膜保护剂该用多长时间?而哪一种黏膜保护剂对这个 ESD 术后的黏膜的修复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这些也是不清楚。所以说临床上我们针对这两个重大的问题,好多的空间是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所以以我们这个黏膜学组。尤其是我们李景南老师牵头的就激素黏膜学组这个学组的成立。我们也是希望未来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黏膜保护方面做更多的基于中国人群的真实世界的研究,或者是 RCT 研究,也是为这些患者地提供更好的一些理论的依据。
论坛报: 谢谢徐主任对于这两个疾病的探讨,以及这两个疾病分别会在两个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我们黏膜保护的价值,以及如何对我们的胃黏膜进行一个保护的措施。最后也是我们通过调研真正发生临床诊疗认知的实际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科学的医疗服务。对于提升消化道黏膜保护的认知临床认知和实践水平,营建我们未来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徐桂芳: 首先就是我们突破的一个点,很重要的就是关口前移,提升基层医生的水平,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把黏膜损伤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我们李景南老师就是带领我们大家一块制定的共识意见需要不断地去基层去推广,给他们去讲解,让我们基层医生真正了解目前导致黏膜损伤的因素有哪些疾病有哪些特点是什么?我们这些患者该怎么去诊断该怎么去治疗,他们用药的疗程该怎么去制定,让基层医院的医生,真正地能够把这些水平和认知提升,这第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徐桂芳: 第二个就是对这些三甲医院的医生,他们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都非常强。那么他们也肩负着一些知识宣教的项目和另外科普宣传的能力,这些医生更好地去把这些规范,在他们的工作当中践行。另外一个更好的去基层去推广,特别是做一些健康科普的内容,让大家用一个非常简洁的方式了解这个不同黏膜损伤的一些特点,让基层医生和我们这些就是三级以上医院的医生能够达到一个在柠檬保护领域相对一致的认知。
徐桂芳: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加强考核。学习到底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学是学了,但是没有抓手,没有考核,也不知道他们学的到底怎么样,那么通过不断的考核才知道他们学习当中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通过考核,也能够让这些医生以考促学,把他的学习机性激发起来,这样的话就是我们整个知识的连贯性和全面性也能够得到提升。
徐桂芳: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针对我们刚才提到的很多的问题,也希望我们的。黏膜保黏膜学组能够继续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一些特别有价值的临床研究,那么这些研究就是也是基于我们中国人的数据,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更好地根据我们中国人的体质来制定一些个体化的治疗的方案。那么特别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是影响非常面非常广,而且程度比较深,对于社会的医疗资源的需求也特别大的一个领域,也是希望做更好的临床研究来推动我们黏膜保护的规范化和他在临床实践当中的更好的应用。
论坛报: 非常感谢徐教授三个方面对于我们未来的展望,徐教授也强调了我们贯口前移的重要性。我们学完以后我们加强考核的一个复盘,以及最后其实也要在我们专业学组的牵头下开展一些适合于我们中国人群的 RT 研究来更好的推动我们治疗或者共指南共识的发展,促进我们规范化诊疗的一个实际的效果。今天的访谈也就圆满的结束了,感谢徐主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