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细菌耐药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不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遏制,它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首要因素。我国颁布的“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明确指出,遏制耐药需要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和控制耐药的综合措施。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是指通过行政管控和感控参与,以及建立感染科医生、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和临床药师组成的三大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临床治疗和感染预防的最佳效果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的抗菌药物管理目标,是全球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成功策略,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推行。在国内,也有许多医院建立了AMS团队,并且通过AMS模式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遏制细菌耐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那么,在AMS实践中,医院感染管理科如何定位?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孙树梅教授团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初级阶段:协助数据达标、探索管理模式
孙树梅教授分享了南方医院在AMS初级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方法、目标和存在问题,具体包括:
一、建立AMS团队,明确各部门在AMS工作中的职责
1.AMS核心团队组成:根据国外指南、国内规范并结合国内医院实际情况,AMS核心团队成员组成如下:
2.AMS六大职能部门职责
二、建立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框架,开展多层次综合管理
1.制定抗菌药物管理的实施方案、控制指标、考评办法等,并多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动员,以督促、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动态筛选抗菌药物品种。
临床根据工作实际提出抗菌药物使用品种需求后,医院按照抗菌药物筛选流程最终确定抗菌药物目录,并依据耐药情况及医保政策等因素,每年进行动态调整。
3.明确管理目标。
与临床科室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控制目标。
4.运用信息化手段在医生工作站设置分级管理、超限用药提示等,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5.进行分层培训,组织考核,合格者授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权。
6.开展全院综合检查,监督各项措施落实。
(1)对各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综合检查,根据量化考评标准进行质量监控,对感控特色及有效措施加强推广;对存在问题进行改进。
(2)监测各科室医院感染及合理用药状况,系统反馈医院感染相关指标及监测信息,跟踪科室改进成效。
孙教授讲到,在这一阶段中,医院感染管理科建立并规范院内感控的标准化流程,以医院感染病例、多重耐药菌、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监测为抓手,定期向AMS小组和临床科室通报管控数据,协助各项控制指标达到目标值。
孙教授说,通过上述一系列行政管理手段,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指标均明显下降,基本达标。但是达标不代表合理,抗感染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
● 个体化治疗的现实需求
● 特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问题
● 联合用药问题
● 耐药菌治疗与管理......
面对这些挑战,该怎么办呢?
孙教授团将原来“以行政干预”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多学科协作,专业引导”模式为主,通过提升内涵建设,探索抗菌药物管理长效机制。
攻坚阶段,建立长效机制:参与会诊、建立MDT、探索科学化系统管理工具
在探索“以多学科专业引导”模式为主的抗菌药物长效管理机制中,孙教授带领的医院感染管理科主导和参与的主要工作包括:
一、利用信息化对感染病例精准预警。
感控专职医师借助信息化,建立专家预警数学模型,依托大数据,对感染病例进行精准预警,并对预警病例进行干预处理。
院感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可实现高度精准预警,如根据检验信息的样本、取材部位等信息标记出可能感染的部位;根据感染时间预测本次感染是院内感染还是院外感染;以病区、床位为单位展示病例分布情况。
二、设置过程干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通过信息化手段过程干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协助抗菌药物管理专家组制定预防用药、特殊用药规则。
三、参与会诊,进行合理用药干预。
1.负责全院及省内疑难感染病例的会诊。
2.加入医院多个临床MDT团队,参与涉及多学科、复杂感染患者的抗感染会诊治疗。
3.负责院内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与管理。
4.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重点监控碳青霉烯和替加环素等特殊级抗菌药物,必要时组织专题讨论。
四、以CRE全程管控与干预为切入点,推进耐药菌重点项目管理。
通过对CRE高危人群筛查、CRE定植/感染病例严格落实接触隔离措施以及针对感染病例随访和组织MDT讨论等,对CRE进行全流程管控。
五、培养专业抗感染医师团队,明确各专职医师抗感染方向。
1.兼职感控医师团队:共50名,负责督促临床医生对疑似或确诊感染病例送检;参与本科室感染病例诊断和治疗;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预防用药规范、控制目标落实监督;负责科室多重耐药菌管理;对不同科室间抗菌药物管理情况进行交互抽查等。
2.感染管理科团队:共有5名专职感染医师,分为四个亚专业,包括骨外科感染方向、神经外科感染方向、血液移植感染方向、重症感染方向,主要负责疑难医院感染病例会诊和治疗干预。
3.临床高级会诊专家团队:由感染、呼吸、ICU等专业专家组成,定期组织专家听证会,进行抗感染质询、答辩、分析,对异常消耗的抗菌药物品种进行分析讨论、决策。
六、建立多个感染相关的MDT,实现抗感染治疗的专业化管理。
1.参与建立多个感染相关MDT团队,抗感染专家加入团队之中,个体化指导疑难重症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
2.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加入临床新业务、新技术工作团队,指导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建立疑难医院感染疾病会诊中心,搭建院内外疑难感染会诊平台。
七、加强各层次培训,提升抗菌药物及耐药菌管理技能。
1.对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及新晋人员进行岗前教育。
2.通过全院性讲座、学术会议、学术沙龙和感控员例会等途径对感控员进行培训。
3.利用院内OA等途径将学习课件上传供全院人员下载学习,感控员开展科内培训和考核。
4.搭建疑难感染讨论平台,定期组织医院各专科抗感染沙龙,提升专科抗感染水平。
小结
孙教授认为,AMS工作的开展应遵循“行政搭台,专业引导,信息助力”的思路,各部门既应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同合作。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找准定位,加强能力建设,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AMS,把耐药监测、感染监测与用药监测相互关联,充分利用多学科合作模式,实现感染病例的个体化、分层次治疗,落实耐药菌全流程、全环节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有效遏制耐药菌产生和传播。
作者:孙树梅
本文转发自SIFIC感染视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