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1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采用线上会议的模式,如期于美国东部时间6月4~8日召开。此次我们继续开启“2021ASCO壹生学术节”,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全方位、持续的学术报道。今年,多项中国研究受邀在2021ASCO年会进行口头报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的“节拍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在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Ⅲ期多中心随机试验”正是其中之一,同时研究成果同步登顶顶级期刊《柳叶刀》杂志。为此,本报专访了马骏教授分享该项研究的思路和成果,讲述研究背后的故事。
马骏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常务副主任、常务副院长
CSCO鼻咽癌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学科评议组 副召集人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常委
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广东省分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期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学会 理事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专科医师分会 常委
中华放射学会广东省分会 常委
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三届评审委员会 委员
广东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 评审专家
入选本次ASCO口头报告的研究,是一项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了节拍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在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价值。研究纳入了Ⅲ~ⅣA期的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剔除T3-4N0和T3N1),在标准放化综合治疗结束后,按1:1随机接受节拍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卡培他滨650 mg/m2,每日2次,疗程1年;节拍卡培他滨组),或临床观察(标准治疗组)。该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无瘤生存。研究的主要分析发现,相对于临床观察,放化疗结束后使用节拍卡培他滨作为维持治疗可将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显著降低达50%,且其毒性较低、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17%,患者可耐受。该试验明确了节拍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在高危鼻咽癌中的价值。
目前,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尽管95%以上的患者在放化疗结束后、肿瘤可达到完全临床缓解,但由于潜伏的全身微小转移灶,仍有高达30%的患者在放化疗结束后的3年内出现疾病进展,这提示了维持治疗的重要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疗后身体耐受性较差,难以忍受传统化疗,这是鼻咽癌治疗中制约疗效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节拍化疗是一种新兴的抗肿瘤治疗模式,与传统化疗使用最大剂量治疗肿瘤不同的是,节拍化疗通过低剂量、长时间地应用细胞毒药物,使药物能够长时间维持在相对较低的血药浓度,从而在改善疾病控制的同时大幅降低毒副反应,尤为适合放化疗结束后的鼻咽癌患者维持治疗。临床前研究提示节拍化疗主要通过靶向血管生成来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他的抗肿瘤机制也包括激活免疫以及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既往已有多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的节拍维持治疗可显著减少高危鼻咽癌患者的复发与转移。
据此,开展了该项Ⅲ期临床试验。该研究有助于明确放化疗后,使用节拍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在高危鼻咽癌中的价值,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生存。因此,获得了国际领域学者的关注,有幸入选ASCO口头报告。
既往美国指南推荐在放化疗后加用3个疗程的传统化疗方案辅助治疗,但该方案不适合中国患者,因其治疗副作用大、依从性差、疗效亦未见提高。如何扎根于患者,走出一条适合国人的鼻咽癌治疗之路,将自主研究成果作为治疗选择尤为重要。在2012年,马骏教授治疗团队发表的一项大型Ⅲ期临床试验于国际上首次证明“放疗后传统化疗”不仅没有提高疗效,反而增加了骨髓抑制和呕吐等严重毒副反应,该研究一经发表即改写了国际指南。
然而,虽然证实了放化疗后加用传统方案的辅助化疗无效,却仍面临着一个难题,即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结束后仍有约30%的患者3年内出现疾病进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另一种合适的治疗模式以降低患者标准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风险,而本次入选ASCO口头报告的该项试验明确了节拍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价值,解决了放化疗后无法继续耐受化疗的“卡脖子”难题,有望改变临床实践,成为未来的标准治疗模式。
鼻咽癌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中国发病率高、占到世界的47%,尤其在华南地区、发病率是世界的20倍。而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治疗量也是高居榜首。该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到诊时分期晚,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在西方,鼻咽癌属于罕见肿瘤,因此更要依靠我国学者自己的研究解决我国的特色疾病。
从临床试验的数量看,在Clinical Trial.gov上注册登记的中国鼻咽癌研究逐年增加;从临床研究的结果看,近年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些都说明中国的鼻咽癌临床肿瘤原创研究做得越来越规范。如近年,我国学者通过一系列研究陆续回答了以下三个关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重要问题:第一,化疗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加,是在化疗前、化疗中还是化疗后?第二,应该用什么化疗方案?第三,什么样的患者加用化疗后能够获益?同时,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还明确了GP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标准。此外,在如火如荼的免疫治疗领域,也通过临床试验发现GP方案联合免疫治疗在晚期鼻咽癌一线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患者缓解率可达90%以上、目前Ⅲ期研究正在开展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免疫治疗单药或联合治疗策略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而对于免疫治疗能否前移到局部晚期肿瘤的相关研究也已开展,相信很快会有结果分享给大家。
通过以上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学者在世界科研领域的话语权在逐渐增加,甚至改写了国际治疗指南,研究成果也在全世界推广和应用,不断地提高了我国乃至全世界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这是中国学者担当的体现。
马骏教授治疗团队三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鼻咽癌临床精准诊治,相关研究促成了20年来美国NCCN指南局部晚期鼻咽癌6项修订中的4项,9项研究写入了美国权威教科书,并为临床医学排名第二的《柳叶刀》(Lancet)撰写了其创刊(1823年)近200年来首次由中国内地学者针对一个疾病做的系统性综述,将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60%提高到现在的84%,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月6日由我国学者牵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共同完成的鼻咽癌国际指南,于肿瘤学领域顶级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CO)以特别论著形式在线发表。这是医学领域首次由中国学者及学术组织领导制定的国际循证指南,实现了我国肿瘤学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聚焦本次口头报告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同时在线发表于《柳叶刀》(Lancet),也是为数不多同期发表的研究,充分体现出国际同行对本研究的高度认可。相信通过这样顶级权威期刊的发表,对欧美等地区乃至全球的诊疗指南和医疗决策都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得该研究为我国鼻咽癌患者带来获益的同时,还将更进一步影响全球,让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走向世界!
中国医学论坛报 李莉 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