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食管胸膜瘘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治疗1例(上)|今日病例

2022-05-30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食管胸膜瘘合并脓胸、肺部和血流感染、

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例

01

病例资料总结与分析

姓名:刘××

性别:男

年龄:41岁

身高:168 cm

民族:汉族

体重:55 kg

婚姻:已婚

入院时间:2017年7月1日


【主诉】

食管破裂修补术后反复高热、气促20余日。


【现病史

患者因进食粽子时发生食管破裂,于2017年6月9日在当地医院行“食管下段破裂膈肌皮瓣修补术”,术后出现反复发热,经处理效果不佳,疑有“食管胸膜瘘”,于2017年6月15日转上级医院治疗。转入后给予胸腔引流、抗感染、机械辅助通气、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病情曾一度好转,于2017年6月20日拔除气管插管。2017年6月22日患者再次出现气促、血压下降、高热,纵隔引流管引流出大量黄褐色液体,与胃内容物相似,考虑仍有“食管胸膜瘘并胸腔感染”,予停用肠内营养、胃肠减压、重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治疗。2017年6月24日纵隔引流液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屎肠球菌”,2017年6月26日血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继续予抗感染、胸腔引流、血液净化、机械通气等治疗,效果不佳,家属要求转院继续治疗,遂从急诊收入。


【既往史】

于2016年12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放置心脏起搏器,并因“十二指肠间质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

原籍出生成长。否认疫区、疫水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无长期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不洁性交史。


【家族史】

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或肿瘤患者。


【既往用药史】

不详。


【入院查体】

体温38.3℃,心率115次/min,血压9.8/6 kPa(74/45 mmHg),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SIMV),自主呼吸3~8次/min。

急性病容,神志模糊,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发绀、出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五官无畸形,毛发分布正常。眼睑无水肿,睑结膜无苍白、出血,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 mm,对光反射迟钝。


左胸开胸术口、纵隔引流管口敷料仍可见黄褐色渗液,伤口可见坏死组织,伤口内侧与胸腔相通,胸腔、纵隔引流管引流出黄色混浊液体。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闻及少量湿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界不大,心率 11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腹部见陈旧手术疤痕,腹软,肠鸣音弱。脊柱无畸形,双上肢中度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影像学:2017年6月26日CT显示,① 食管下段破裂修补术后,右侧胸腔积液较前稍减少,右肺下叶较前进一步复张,左侧胸腔积液、左侧胸腔少量积气;肺部感染;后纵隔少量积气积液。② 胰腺术后改变,胰头区及邻近肠管水肿稍减轻,胰体尾胰管轻度扩张。③腹、盆腔少量积液、积气。


胃镜检查(2017年6月28日):食管下段及贲门见多处糜烂及浅溃疡,距门齿约42 cm处见一处瘘口,大小约10 mm×25 mm,可见黄白苔附着。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如下:

感染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13.64×109/L,红细胞计数3.12×1012/L,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计数9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7.0%,降钙素原定量检测3.56 ng/ml。


肝功生化:谷草转氨酶94 U/L,谷丙转氨酶96 U/L,总胆红素188.0 μmol/L,直接胆红素121.0 μmol/L,间接胆红素67.0 μmol/L,碱性磷酸酶143 U/L,血氨57.0 μmol/L,肌酐66 μmol/L。


循环系统:肌酸肌酶52 U/L,乳酸脱氢酶23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8 U/L,肌钙蛋白Ⅰ定量为0,NT-pro BNP 364.2 pg/ml。


凝血常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7.7 s,凝血酶原活度43.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2.4 s,D-二聚体8.34 mg/L FEU。


血气分析:pH 7.454,PCO2 46.6 mmHg,血乳酸1.8 mmol/L,PaO2/FiO392 mmHg。


【入院诊断】

①食管下段破裂并食管胸膜瘘;

②重症感染(胸腔、血流、肺部、伤口)并脓毒症休克;

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神经系统、循环、呼吸、肝、胃肠道);

④食管下段破裂膈肌皮瓣修补术后;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植入术后;

⑥十二指肠间质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


02

治疗过程及转归


1

患者转入后治疗方案

1)呼吸机辅助呼吸:考虑患者意识障碍,咳痰能力差,插管时间长,短期内拔除气管插管可能性不大,于2017年7月3日行气管切开术。根据患者呼吸、氧合、胸片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逐步过渡到停机。


2)控制感染:查看当地医院的引流管脓液及血培养结果(无药敏结果),结合患者转院时的感染情况,抗生素初始治疗方案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 g q.8h.静脉输注(延长输注2小时)+万古霉素1 g q.12h.静脉输注+卡泊芬净(首剂70 mg,维持50 mg q.d.)静脉输注。


3)纵隔和胸腔引流管持续引流脓液,伤口清创+真空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


4)促使受压的肺组织尽早复张,同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


5)留取引流管脓液、血液、痰液、尿液培养。


6)胃镜下食管瘘口夹闭并放置鼻肠管,逐步开展肠内营养;胃镜下见瘘口较大,且因瘘口角度问题无法夹闭,仅放置鼻肠管。


经处理后患者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停用血管活性药物,但仍有反复发热,降钙素原继续升高至6.38 ng/ml,胸腔引流管引流不通畅,考虑有手术清创引流的指征。于2017年7月5日全身麻醉下行“胸腔清创引流术”,术中放置两条引流管冲洗引流(一条冲洗,一条引流);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方案;鼻肠管鼻饲肠内营养,渐进式增加肠内营养量,当患者鼻饲达到目标热卡时停用肠外营养。


2

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上述综合处理,患者体温峰值下降,但仍有低热,降钙素原、白细胞下降。2017年7月7日胸腔引流液培养结果显示: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仅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敏感)、奇异变形杆菌(仅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敏感)以及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仅替加环素敏感);痰培养: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培养:阴性。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为左氧氟沙星500 mg q.d.+替加环素(首剂100 mg)50 mg q.12h.+卡泊芬净50 mg q.d.静脉滴注。根据患者呼吸、氧合、胸片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逐步过渡到停机。


2017年7月22日患者出现发热,2017年7月23日出现高热,体温达40℃,降钙素原从0.76 ng/ml上升至1.5 ng/ml,白细胞计数15.1×109/L,红细胞计数2.50×1012/L,血红蛋白78 g/L,血小板计数35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2.5%,真菌D-葡聚糖235 pg/ml。留双侧外周血及导管血、胸腔引流液、痰液、尿液送检培养,并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2017年7月24日胸腔引流液培养结果为奇异变形菌(喹诺酮耐药)、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仅对替加环素敏感)以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痰: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培养:口头报真菌生长(最终报告为近平滑念珠菌)。更改抗生素方案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 g q.8h.(延长输注2小时)+替加环素50 mg q.12h.+卡泊芬净50 mg q.12h.+伏立康唑(第1个24小时负荷剂量300 mg q.12h.,维持200 mg q.12h.)静脉滴注。


患者体温、白细胞、降钙素原逐渐下降,至8月4日患者完全停呼吸机,自主呼吸,氧合情况好,呼吸平顺,肠内营养进行顺利。体温降至正常3日,血培养连续2次阴性,胸腔引流液培养虽然仍有奇异变形菌、肺炎克雷伯,但考虑胸腔引流通畅,冲洗后引流液清,予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8月6日停用卡泊芬净,患者体温、白细胞正常,降钙素原无升高,生命体征稳定。


复查CT食管下段、胃底贲门区结构较前清晰,瘘口较前缩小;双肺情况同前相仿,于8月8日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转回普通病房后停用替加环素,仅使用伏立康唑抗感染治疗,1周后改为口服;8月21日复查胸部CT瘘口较前缩小,转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3

治疗期间辅助检查

1)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


2017年7月10日 CT:食管下段、胃底贲门区结构紊乱,贲门胃底右内侧壁连续性中断,见一宽约6mm的缺口通向左侧胸腔,考虑食管下段-贲门胃底区瘘;双肺多发渗出性病变,考虑感染。


2017年7月24日CT:食管下段、胃底贲门区结构较前清晰,原贲门胃底右内侧壁缺口,现直径约4mm,较前缩小;双肺散在渗出性病变,考虑感染,较前吸收。


2017年8月7日 CT:食管下段、胃底贲门区结构较前清晰,原贲门胃底右内侧壁缺口,现直径约2mm,较前缩小;双肺散在渗出性病变,考虑感染,同前相仿。


2017年8月21日 CT:食管胸段、胃腔内见高密度影填充,食管下段-贲门处见线样高信号影,部分进入左侧胸腔;双肺散在渗出性病变,考虑感染,以双肺下叶为著。


2)体温峰值变化曲线见下图1

微信图片_20220530131004.png

图1  体温峰值曲线(*为手术日期)

 

3)感染相关指标数值的变化见下表1。


表1 感染相关指标数值变化

表1.png

注:*为手术日期,G实验>100 pg/ml阳性,GM实验正常范围0~1.00。


4)病原学检查结果汇总见下表2。7月7日痰标本培养结果见图2,7月13日胸腔引流液标本培养结果见图3,7月25日血标本培养结果见图4。

 

表2  病原学检查结果汇总

表2.png

微信图片_20220530131539.png


图2.png

 图2 痰标本病原学及药敏结果

图3.png

图3 胸腔引流液病原学及药敏结果

微信图片_20220530132011.png

图4  静脉血真菌病原学及药敏结果


未完待续


节选自《外科重症感染与药物治疗》

本文转发自岭南药学



纯干货.gif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