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影响因子出生史
1955年,Eugene Garfield 在Science中第一次提出了“影响因子”的概念,当时他应该不知道,这将会成为一个多么重要的指标,成了很多国家(特别是咱)评价科学家工作价值的切入点,成了无数人终身奋斗的目标。
1960 年,Garfield 创办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1992年被Thomson Scientific & Healthcare将其收购。
1977 年ISI开始发布内含影响因子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作为我们成天挂在嘴边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一部分。Thomson ISI 现所属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TR),他们的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服务目前索引超过 12,000 本的学术期刊。Thomson Reuters最近将旗下产品去除“ISI”的名字,不过还是可以听到有些人把他们称为 ISI。
每年的6月,咱们都得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追最新的影响因子列表,看看自己的“身价”是涨是跌。
期刊如何取得影响因子?
加入 Web of Science 的条件:
期刊在取得影响因子之前,必须被 Web of Science 下的三个指标中其中之一所收录:
•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TM,SCIE)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
•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
这三个 Web of Science 指数都使用相同的标准衡量期刊:引用率,及时性,国际重要性,英语文本等,但期刊的优点则根据引用类别的需要进行具体评估,例如,自然科学的引用率无法与人文科学引用率进行比较。
汤森路透会有专门的编辑评估申请新加入还有目前已被索引的期刊,整年不停新增和删除 Web of Science 中的期刊,那些删除掉的期刊就是每年被踢掉的悲剧杂志,希望小伙伴们都不要牵涉其中。汤森路透共有九位编辑决定是否接受期刊申请加入索引,最终能收到影响因子,这些编辑都是自己所管理的文献领域中的专家,许多人都拥有领域的教育背景。他们每年大约收到 3,000 家期刊的申请,在 2012 年,其中约有 10% 至 12% 经过评估期刊被接受收录在 Web of Science中。
影响因子的使用和滥用
在研究机构和大学中,经常把研究者文章的影响因子用来其科研水平,小伙伴们放心,这种“残忍的”评价方式不仅仅是在中国被广而用之。在一些欧洲国家,学术职业生涯也取决于以影响因子为基础的评价指标。
比如在捷克,教授称职的评选条件中包括发表将论文在有影响因子且排名顶尖的期刊上,还得有同行评审经验(如果你同行过的文章出现了学术不端等问题你的职业发展也顺便game over了)、书籍章节、国内的同行评审期刊、会议摘要等。当然各校的规定各有不同,但多半要求 10 到 15 篇有影响因子以及特定引用数的文章。导致影响因子在欧洲许多国家承受了科学家和编辑的诅咒。
由于必须在有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的巨大压力(就比我们现在申请面上就默认要求至少有一篇影响因子5分的文章加至少三篇影响因子3分的文章),一些作者开始做出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比如说将科研毫不相关的人列在作者名单中、同行评审造假...这些都使影响因子这个本来相对公正的评价体系蒙上了一些阴影。
来源:解螺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