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痰培养中的“大量菌落”什么意思?|感问感想

2022-04-27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1.jpg

提问:

痰标本可不可以做定量培养(给出CFU/ml)?

报告里的大量、中等量、少量是什么意思?

   


问:痰标本能不能做定量培养?
01

较之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在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下自始至终保持基本无菌状态;而痰液经由上呼吸道排出,必然会受到上呼吸道定植菌群的污染——对于污染可能极大的标本,定量培养并没有太大价值。另外,痰液多数非常黏稠,细菌在痰中的分布并不均匀,虽然接种前进行了均质化处理,但对体积无法进行测量,也就导致无法进行定量。因此对于痰标本——包括口咳痰、诱导痰、吸痰,都是无法像尿培养一样给出CFU/ml的定量值的。


虽然无法绝对定量,但在看板的环节中,实验室人员会根据分区划线后菌落的数目给出相对定量的描述。也就是“大量”“中等量”“少量”“少见”等描述。


2.jpg

来自《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周庭银



问:痰培养的相对定量有什么意义?
02

对于一份合格的痰标本,一般认为以下几种情况是“有临床意义”的培养结果:

①合格痰标本培养优势菌中度以上生长(≥+++);

②合格痰标本少量生长,但与涂片镜检结果一致(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

③3天内多次培养到相同细菌;

④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发现典型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之类的苛养菌,即使培养阴性,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以下情况,从实验室角度讲一般可认为“无临床意义”:

① 痰培养中大量上呼吸道正常菌群(如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非致病奈瑟菌、类白喉杆菌、念珠菌等);

② 痰培养为多种病原菌少量(<+++)生长;

③ 不符合上述可确诊或有意义检测结果中的任何一项;

④ 对革兰阴性杆菌培养和涂片均阳性时才有意义,仅培养阳性而涂片阴性则大多属污染菌或低浓度定植菌。


上呼吸道常见定植菌群

4.png


而最终从一个痰培养鉴定结果中判断“定植”还是“感染”,需要结合“标本涂片、培养及临床表现”,才能下定论。


一般认为痰可分离到的三大类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

1.公认的致病菌:结核杆菌、百日咳杆菌等,感染;
2.逐渐被认识的CAP病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它布拉汉菌等,极大概率感染;
3.条件致病菌: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葡萄球菌等;需根据其他条件综合判断,是否致病取决于:
①患者的血象、CRP、PCT等其他感染指标;体温、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感染症状;
②痰涂片镜检见到大量白细胞吞噬或伴行非上呼吸道正常菌群;  

③痰涂片见到的细菌,培养大量生长。


问:有没有可以定量的呼吸道标本?
03

有。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支气管保护性毛刷(PBSB)是可以做定量培养的。由于受到上呼吸道定植菌群污染可能性小、较易均质化、体积较易定量,部分标本可以做到 CFU/ml的绝对定量。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指出:通常认为BALF标本≥10^4 CFU/ml(半定量培养+~++);PSB标本≥10^3 CFU/ml(半定量培养+)可确诊为细菌性肺炎,否则为污染菌。


2017年《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菌落计数BALF≥10^4 CFU/ml或无菌防污染BALF≥10^3 CFU/ml时认为是可能的病原菌,但不能机械使用该阈值,还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有无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综合判断。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谢晓英

文章首发自检验医师(谢晓英博士个人公众号)

纯干货.gif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