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多发性骨髓瘤学术交流0909

2025-09-09作者:米资讯

作者:邢宏运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骨髓瘤以其隐匿的起病方式和复杂的临床进程,被称为 “沉默的骨髓杀手”。这种源于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常常被误诊或漏诊,等到确诊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骨髓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3 年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骨髓瘤年发病率已达 1.6/10 万,且 5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深入了解骨髓瘤的病理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对于提高疾病检出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疾病本质:浆细胞的 “失控狂欢”

骨髓瘤,全称为多发性骨髓瘤,其病理核心是骨髓中的浆细胞发生恶性增殖与克隆性扩增。浆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抗体,帮助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浆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处于精准调控的平衡状态,每 100 个骨髓细胞中,浆细胞占比不超过 5%。

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如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等)后,浆细胞摆脱了正常调控机制,进入无序增殖的 “失控状态”。这些恶性浆细胞不仅会大量挤占骨髓内的正常造血空间,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还会分泌大量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即 M 蛋白)。这种异常蛋白既无正常免疫功能,又会在体内广泛沉积,损伤肾脏、骨骼、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同时,恶性浆细胞还会分泌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加速骨吸收过程,导致骨质破坏,这也是骨髓瘤患者易发生骨折的关键原因。

 

二、临床信号:那些容易被忽视的 “预警灯”

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具有显著异质性,部分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血常规或生化指标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典型的 “CRAB” 症状,这也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C” 代表高钙血症(Hypercalcemia),由于恶性浆细胞分泌的因子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骼中的钙大量释放进入血液,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意识模糊甚至昏迷。“R” 指肾功能损害(Renal Impairment),异常 M 蛋白在肾脏沉积形成管型,加之高钙血症对肾小管的损伤,约 50%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量减少、水肿、蛋白尿等,严重者可发展为尿毒症。

“A” 即贫血(Anemia),恶性浆细胞侵占骨髓造血微环境,抑制红细胞生成,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活动后气短等症状,且贫血程度常与病情进展同步加重。“B” 则是骨病(Bone Disease),包括骨痛、骨骼破坏和病理性骨折,骨痛多发生于腰骶部、胸廓和四肢,活动或负重后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因轻微外力就发生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骨髓瘤患者还可能出现感染频发(因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导致免疫力下降)、周围神经病变(异常蛋白沉积或药物副作用引起)、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等表现。这些症状往往分散出现,易被误诊为骨质疏松、肾病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疾病,延误诊断时机。

 

三、诊断体系:层层递进的 “精准排查”

骨髓瘤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证据,遵循 “分层诊断、精准分型” 的原则,以明确疾病分期、评估预后并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的核心环节。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能正常或减少;生化检查中,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损害,血钙水平升高则支持高钙血症诊断。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是检测 M 蛋白的关键手段,能明确 M 蛋白的类型(如 IgG 型、IgA 型、轻链型等),其中轻链型骨髓瘤因 M 蛋白主要为游离轻链,易漏诊,需结合尿本周蛋白检测进一步确认。

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是确诊骨髓瘤的金标准。通过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可观察到浆细胞比例明显升高(通常≥10%),且出现形态异常的浆细胞(如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增多);骨髓活检则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髓组织结构破坏情况,评估浆细胞浸润程度。此外,骨髓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如荧光原位杂交 FISH、基因突变检测)可发现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这些指标不仅有助于诊断,还能预测患者预后,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病情况。X 线平片可发现典型的 “穿凿样” 骨质破坏、骨质疏松或病理性骨折,但对早期骨损伤敏感性较低;CT 和 MRI 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髓浸润和软组织肿块,尤其适用于检测脊柱、骨盆等部位的病变;全身骨显像(骨扫描)可全面评估骨骼受累范围,帮助明确疾病分期。

根据国际分期系统(ISS),骨髓瘤可分为 Ⅰ、Ⅱ、Ⅲ 期,分期主要依据血清 β2 - 微球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选择和生存期预测。Ⅰ 期患者预后较好,中位生存期可达 5-7 年;Ⅲ 期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 2-3 年,但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这一差距正逐渐缩小。

 

四、治疗进展:从 “姑息控制” 到 “深度缓解”

骨髓瘤的治疗理念已从传统的 “姑息治疗、延长生存期” 转变为 “精准治疗、追求深度缓解甚至治愈”。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疾病分期、细胞遗传学特征等因素综合制定,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化疗是骨髓瘤治疗的基础手段,尤其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好的年轻患者。传统化疗药物如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等联合方案,能快速降低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其中,硼替佐米作为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抑制浆细胞内蛋白质降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已成为骨髓瘤治疗的核心药物之一;来那度胺作为免疫调节剂,既能调节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又能抑制血管生成,与地塞米松联用可显著提高缓解率。

 

总之,骨髓瘤虽具挑战性,但并非 “绝症”。通过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加强早期筛查、推广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必将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为攻克这一 “沉默的骨髓杀手” 带来希望。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