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食管癌,作为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高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的制定始终牵动着临床医生与患者家庭的神经。在这场与疾病博弈的持久战中,以放射治疗(放疗)与化学治疗(化疗)为核心的"放化疗综合模式",凭借其多维度、全周期的干预能力,已成为贯穿食管癌治疗全程的关键战略武器——无论是为手术创造条件、替代手术根治,还是术后巩固疗效、晚期缓解症状,放化疗均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为助力基层医务人员系统掌握治疗规范,同时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科学认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孙太伟医生精心撰写本文,以循证医学为依据,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解析食管癌放化疗的流程要点与技术细节。旨在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让患者及家属深入理解治疗逻辑,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配合诊疗,共同迎接康复曙光。
要理解放化疗,首先需厘清两个核心概念。
放射治疗(Radiotherapy),常被形象地称为“照光”。但它并非普通的光线,而是利用由精密设备(如直线加速器)产生的高能射线(如X射线、质子束),如同一支配备了“GPS”的“隐形狙击步枪”,对肿瘤区域进行精准的定点打击。这些高能射线能直接破坏癌细胞内部的DNA结构,使其失去增殖能力并最终凋亡。其最大特点是局部性,疗效主要集中在受照射的区域内,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现代放疗技术如调强放疗(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和立体定向放疗(SBRT),能够实现“指哪打哪”,使高剂量辐射区的形状与肿瘤的形状高度吻合,同时有效避开周围的脊髓、肺、心脏等重要器官,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精准与安全。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则是通过口服或静脉输注化学药物来对抗癌细胞。这些药物随血液循环遍布全身,因此是一种 “全域作战”的全身性治疗。它的作用机制多是干扰癌细胞的增殖过程。其优势在于,不仅能攻击原发肿瘤,更能清剿那些可能潜伏在身体各处、尚未形成明显肿块的微小转移灶,从根本上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当放疗与化疗结合,便产生了奇妙的“协同效应”。一方面,化疗药物本身能杀死癌细胞;另一方面,它还能充当放疗的“增敏剂”,使癌细胞对射线更为敏感,从而大幅提升放疗的杀伤效果。这种“1+1>2”的合力,使得放化疗综合模式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肿瘤分期、位置、身体状况等),为放化疗赋予不同的战略任务:
这是目前局部晚期食管癌最标准、最重要的应用模式。对于肿瘤体积较大或与周围重要组织关系紧密、初步评估难以彻底切除的患者,先行放化疗。
战略目标
缩小肿瘤(降期):使原本不可切除的肿瘤转变为可切除,或将姑息性切除转变为根治性切除。
提高RO切除率:使手术切除的边缘更干净,最大限度地保证肿瘤被完整移除。
清除微转移灶:在手术前及早消灭血液中的微小癌细胞团,降低术后远转风险。
考验肿瘤生物学行为:对放化疗反应良好的患者,通常预后也更好。
流程:通常进行约5周的放化疗,结束后休息4-8周,待肿瘤充分缩小、身体恢复后,再进行手术。
对于因高龄、心肺功能不佳或个人意愿等原因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同步放化疗可以作为一项根治性的替代方案。通过足够剂量的精确放疗和同步化疗,同样有望彻底摧毁肿瘤,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大量研究表明,对于部分类型的食管癌,其疗效可与手术相媲美。
手术后,若病理结果显示存在高风险因素,如淋巴结多发转移、切缘阳性(肿瘤未切净)或肿瘤侵犯深度较深,意味着“战场”可能仍有残敌。此时进行的术后放化疗,旨在进行彻底的“清扫工作”,清除任何残留的癌细胞,巩固手术成果,极大降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概率。
对于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治疗目标已非治愈,而是尽可能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当肿瘤引发严重梗阻导致无法进食或侵犯引起疼痛、出血时,姑息性的放化疗可以迅速缩小肿瘤,有效缓解吞咽困难、疼痛等症状,为患者减轻痛苦,重获进食能力,意义重大。
放化疗的实施绝非简单“照光”和“打药”,而是一个高度复杂、多学科协作(MDT)的系统工程。
1. 体位固定:为确保每次治疗时身体位置毫厘不差,需为患者量身定制固定装置,如体膜、真空垫。这是所有精准治疗的基础。
2. CT模拟扫描:在固定好的体位下,进行专门的治疗计划CT扫描,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详细三维图像。
3. 靶区勾画(医生绘制作战地图):放疗医生像高级指挥官一样,在CT图像上一笔一笔地精确勾画“打击目标”(肿瘤区、需要预防照射的淋巴引流区)和需要重点保护的“友军”(脊髓、肺、心脏、正常胃组织等),这个过程至关重要。
4. 计划设计(物理师计算弹道):医学物理师根据医生的要求,利用强大的计算机计划系统,进行成千上万次计算,设计出最优的照射方案。计划需满足:靶区剂量充足均匀,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尽可能低。现代IMRT或VMAT技术能生成如“雕刻”般精准的剂量分布。
放疗通常每周一至周五进行,周末休息,让正常组织有机会修复,总疗程约5-6周。
每次治疗过程:摆位(10-15分钟)→ 影像引导验证(IGRT,确保位置绝对正确)→ 照射(仅几分钟)。患者独自在治疗室内,不会有疼痛或灼热感,但会听到机器运转的声音。
同步化疗:通常采用以铂类(如顺铂)和氟尿嘧啶(5-FU)或其口服替代药(如替吉奥、卡培他滨)为基础的方案。可能是每周方案或每三周一个周期。化疗通常在放疗日进行。
放化疗在攻击癌细胞时,难免误伤快速增殖的正常细胞,导致副作用。但请坚信,绝大多数副作用都是暂时、可控、可逆的。
放射性食管炎:最常见也是最需关注的挑战。表现为吞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感、异物感,通常在放疗开始后2-3周出现。应对策略:
药物支持:医生会开具止痛药(从口服到贴剂,甚至静脉泵入)、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康复新液)和抑酸药。
饮食革命:这是战胜食管炎的关键!必须立即调整为温凉、细软、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营养奶昔、匀浆膳、鱼汤、肉泥粥、酸奶、蒸蛋羹。绝对避免辛辣、过硬、过烫、粗糙的食物。少食多餐。
营养支持:如果经口进食无法满足需求,切勿犹豫使用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制剂(安素、能全素等)是首选。若口服困难,应及时与医生讨论放置鼻饲管或行胃造瘘(PEG),这绝非治疗失败,而是保障生命线、确保治疗顺利完成的重要战略支援,待恢复后可移除。
疲劳乏力:超过90%的患者会经历。应对之策是“听从身体的声音”,保证充足休息,但同时进行适度的、温和的活动(如短距离散步)已被证明有助于缓解疲劳。
骨髓抑制:化疗常见副作用,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需定期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低下时需预防感染;血小板低下时注意防出血;贫血则会加重疲劳。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升白针、升血小板针,或建议输血。
皮肤反应:照射野皮肤可能出现红斑、干燥、脱屑、瘙痒。应穿着宽松纯棉衣物,用温水和温和肥皂清洗,轻轻拍干,避免搔抓和日晒,可使用医生推荐的保湿剂。
恶心呕吐:现代止吐方案已非常成熟,可在化疗前预防性使用,效果显著。
至关重要的是:出现任何副作用,都必须及时、主动地与主治医生、护士或营养师等专业医疗团队沟通。他们拥有丰富的“支援方案”,能帮助患者更平稳地度过治疗期。
面对食管癌放化疗这场硬仗,技术和药物是武器,而患者和家属的心态与行动则是赢得战争的基石。
1. 营养是贯穿始终的生命线:请将“吃”提升到和治疗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寻求专业营养师的指导,充分利用一切营养手段,为身体提供充足的“弹药”和“粮草”。
2. 沟通是畅通的补给线:不要独自承受所有痛苦和疑虑。医疗团队是患者最可靠的盟友。建立坦诚的沟通,详细描述治疗感受,才能获得最及时有效的帮助。
3. 心态是最强的免疫力:焦虑、恐惧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与病友交流经验,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积极乐观的心态能正向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是康复的隐形助推器。
食管癌的放化疗之路充满挑战,但它是一条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通往希望的有效路径。这是一场现代医学科技与人类顽强意志相结合的攻坚之战。充分了解它,信任专业医疗团队,以科学的策略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坚信自己并非在孤军奋战。每一步的坚持,都是为了迎接更好的明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
中国医师学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整理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