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在极早产儿中动态筛查甲状腺功能有助于及时诊断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发表期刊:《甲状腺》[Thyroid,IF(2022):4.7]
通讯作者:于永慧 赵家军
第一作者:石然然、蒋洁、王宝宏、刘风敏、刘新建、杨德娟、李忠良、何海英、孙学梅、刘琼玉、李慧敏、何晋荣、虞嘉碧、张鸣、Simmy Reddy
主要作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该项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队列研究论证了不同胎龄极早产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的筛查与诊断规律,强调在生后1月内每周动态筛查甲状腺功能有助于及时确诊CH,减少漏诊或延误治疗,改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
早产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的发病率高,且胎龄和出生体重越小,CH的发生率越高,但目前国际上缺乏针对不同胎龄早产儿CH的筛查与诊疗指南。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赵家军教授和于永慧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甲状腺》(Thyroid)杂志发表真实世界研究成果,阐明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CH的发生率与胎龄呈显著负相关,在生后1月内每周动态筛查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及时诊断CH并启动替代治疗,可有效减少漏诊或延误治疗给早产儿带来的不良影响。
这项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在线数据平台和前瞻性极早产儿出生队列(CARE-Preterm队列),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SNN 52家参研机构出生并入院的胎龄<32周极早产儿。研究人员在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月内,每周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在矫正胎龄36周或出院前复测甲状腺功能,从而获得了早产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CH筛查与诊断规律的数据集。
研究结果显示,共纳入5992例极早产儿,确诊CH 456例(7.6%),且胎龄越小、CH的发病率越高,从胎龄31周的4.8%(95%CI 3.4%~6.1%)增至胎龄<26周的16.9%(95%CI 8.3%~25.4%)。其中,在生后第一周首次筛查时仅42.3%(95%CI 37.8%~46.9%)的CH患儿被检出,而高达57.7%(95%CI 53.1%~62.2%)的CH患儿在出生1周后复测时被检出,归类为延迟性促甲状腺素升高(dTSH);且胎龄越小,dTSH的占比也越高,从胎龄31周的38.1%(95%CI 27.5%~48.7%)增至胎龄<26周的82.6%(95%CI 65.8%~99.4%)。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出生1月内的动态筛查,每周CH的累积检出率分别为42.3%(95%CI 37.8%~46.9%)、76.1%(95%CI 72.2%~80.0%)、90.6%(95%CI 87.9%~93.3%)和98.9%(95%CI 97.9%~99.9%)。
该研究强调了在极早产儿中进行动态甲状腺功能筛查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VPI的生存质量和减少长期健康负担具有重要价值。
于永慧教授:我国每年出生早产儿约120万,出生率占比7.8%~10%,占比与绝对数均居全球第二位,胎龄和出生体重较小的早产儿的健康存活率及其远期生命质量已成为我国突出的人口学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早产儿CH的发生率远高于足月儿,而胎龄<32周极早产儿由于发育极不成熟,生长发育和神经认知功能更易受到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若不能及时诊断CH并给予替代治疗,可导致不可逆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损伤。但目前国际上对于不同胎龄层的早产儿CH的筛查、诊断与药物替代治疗方案仍缺乏基于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的国际指南和共识。
本研究基于临床科研数据库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和极早产儿出生队列,前瞻性收集52家参研单位的胎龄<32周极早产儿的系列甲状腺功能筛查数据和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分析发现,极早产儿CH发生率显著高于足月儿,且与胎龄呈显著负相关。而且,研究还发现极早产儿存在较高的延迟TSH升高(dTSH)的现象,在生后第一周首次筛查时仅42.3%的CH患儿被检出,通过每周动态检测,CH的累积检出率从第1周到第4周分别为42.3%、76.1%、90.6%和98.9%。因此,本研究提出,在极早产儿生后1月内每周动态监测甲状腺功能对于CH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这项原创性研究成果阐明了极早产儿生后CH的筛查与诊断规律,强调每周动态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的重要性,有效降低因漏诊或延误治疗而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的潜在风险,填补了国际上有关早产儿CH筛查与诊断规律的真实世界数据空白,有望为国际上制定不同胎龄层早产儿CH的诊疗指南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近年来,随着全球围产医学的快速发展,早产儿的救治水平和存活率不断提升,胎龄和出生体重较小的早产儿的存活率和远期生存质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人口学问题。中国早产儿的数量和占比均居全球第二位,具有显著的人口学优势和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但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或出生体重<1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的制约瓶颈及其改进措施,仍缺乏大样本真实世界数据以及基于中国证据的循证诊疗指南。
因此,本课题组自2018年牵头建立临床科研数据库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在线数据平台及前瞻性开放性极早产儿出生队列,SNN目前已涵盖中国北方人口较为密集的山东省、北京市、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60多家医院,涉及变量1432个,已纳入超过12000余例极早产儿。
基于SNN在线数据平台,项目组已陆续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注册并开展7项临床研究项目,并组建涵盖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药学等临床研究多学科专家团队(临床研究MDT),构建真实世界数据驱动的临床研究方法学体系,针对目前国内外早产儿研究领域的空白进行原创性高质量临床研究,为国内外早产儿诊疗指南的制定提供高质量的证据。迄今,协作组已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20篇、中华系列期刊论文14篇,累积影响因子近100分。
课题组于2019年开展“极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的动态评估” 多中心队列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2000037918),通过生后一月内每周动态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并于矫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复测甲状腺功能,收集早产儿系列甲状腺激素水平数据并进行出院后随访,为早产儿CH的筛查和诊疗指南的制定与更新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于永慧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兼任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委员、儿科分会罕见病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围产医学大数据分会主任委员、儿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Frontier in Pediatris》客座主编,《中华新生儿科杂志》通讯编委,等。目前主持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一项,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20余篇、累计IF 90分,中华系列期刊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是真实世界研究早产儿的围产期管理和预后评估。
赵家军
教育部内分泌糖脂代谢与脑老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专家。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名医联盟主席。《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总编。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发表论文600余篇,被SCI收录300余篇(其中以通讯/共同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263 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Cell Metabolism、Nature Metabolism、Cell Research、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JEM等,其中3篇被F1000推荐。组织、参与编写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6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保罗· 杨森医学药学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8项,转化4项。主持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7项。主编《内分泌疾病与脂代谢异常》和《系统内分泌学》,主译《成人及儿童内分泌学》,教育部统编教材《内科学》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内分泌与糖脂代谢,罕见病。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科为首批国家级新生儿围产期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山东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牵头单位。开放床位100张,平均每年收治危重新生儿2000余例;现有新生儿专科医师25人,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对高危孕产妇施行宫内转诊、宫内会诊和围产医学大查房,目前救治成功健康存活的早产儿最小胎龄23+3周,最低出生体重410 g。
新生儿科自2018年牵头建立SNN在线数据平台及早产儿纵向队列,陆续开展系列临床研究项目,逐步构建由临床问题和真实世界数据驱动的临床研究方法学体系,重点对新生儿围产期医学专科医师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培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