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评论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次访谈汇集四川省肿瘤医院三位资深教授,围绕肺癌全病程管理展开深度探讨,基于临床实践与学术共识,体现多学科协作的核心理念。
范羽教授:聚焦脑转移精准治疗突破
肺癌脑转移占比高达50%,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发生率显著。血脑屏障阻挡98%小分子药物,但三代TKI药物(如洛拉替尼)穿透能力提升显著。洛拉替尼一线治疗脑转移患者颅内客观缓解率达83.3%,完全缓解率72.2%。建议优先用三代TKI类药物,配合局部放疗实现长周期管理。
朱亚杰教授:靶向与免疫治疗双轨并进
靶向治疗自2000年吉非替尼启用开启新时代,三代药物(如洛拉替尼)使晚期患者中位PFS超5年,有望达到十年。免疫治疗2019年国内落地,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患者标准方案。罕见靶点(KRAS G12C)药物进入临床,肿瘤疫苗、溶瘤病毒等新疗法展现前景。
葛俊教授:个体化治疗与医患共决策
晚期患者需优先基因检测,驱动基因突变者首选TKI类药物。三代药物疗效优于二代,但也需评估毒性反应差异。治疗方案需结合病情特点、经济能力及患者意愿,初诊使用三代TKI,PFS超5年,有望达到10年。强调医患沟通需涵盖疗效预期、风险评估及心理支持,提升治疗依从性。
三位专家共识:肺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化时代,需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脑转移长周期管理,结合靶向/免疫治疗进展与个体化方案,最终实现患者生存质量与生存期的双重提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