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一项覆盖全国60家医院、170位血液肿瘤专家的大规模调研揭示了中国成熟B细胞肿瘤(MBCN)治疗的最新现状。这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发起的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全景图。
淋巴瘤作为全球重大健康问题,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成熟B细胞肿瘤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套细胞淋巴瘤(MC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在中国淋巴系统肿瘤中占比高达56%-64.3%,构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
我们特别邀请了两位研究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和易树华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Q1:邱教授,能否先为我们介绍一下研究的整体框架和参与医生的基本情况?
邱录贵教授:这项研究我们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首先我们进行了定性研究阶段,深度访谈了来自9个省份的20位血液科医生,他们的从业经验在8-30年之间,这为我们后续的定量问卷设计提供了重要基础。
定量调研阶段包括了150位受访者,平均从业经验达19.01年,这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医生群体。98%的受访医生来自三级医院,72%工作在一线城市。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血液科医生对新治疗方案的更新和接受度很高。
Q2:CLL/SLL作为相对少见的血液肿瘤,在中国的治疗现状如何?
邱录贵教授:CLL/SLL的治疗确实体现了精准医疗的典型特征。我们的数据显示,对于新诊断的CLL/SLL患者,59.17%被推荐接受治疗,其中79.65%的患者实际接受了治疗。这个比例反映了我们对CLL/SLL"观察等待"策略的合理应用。
更对于新诊断患者,66%的医生将完全缓解(CR)作为主要治疗目标,25.33%的医生关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但对于复发难治患者,这个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74.67%的医生更关注PFS,仅8.67%的医生以CR为目标。这种目标转换体现了我们对疾病不同阶段治疗策略的精准把握。
在维持治疗方面,96%获得CR或部分缓解(PR)的患者接受了维持治疗,其中87.5%继续使用初始或复发难治治疗方案。
Q3:BTK抑制剂作为CLL/SLL治疗的重要突破,在临床应用中有哪些特点?
邱录贵教授: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应用确实是这次调研的一大亮点。BTK是一种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激酶,而且其在其他细胞类型中的表达有限,因此BTK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抑制性药物靶点。目前,BTK抑制剂已成为多种 B 细胞恶性肿瘤的标准治疗,彻底改变了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格局。已有多项研究证明,伊布替尼、泽布替尼、阿卡替尼等BTK抑制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于传统化疗和免疫化疗方案。
本次研究显示,对于无17p缺失/p53突变的患者,64.96%接受了BTK抑制剂治疗;而对于有该突变的高危患者,这一比例更高,达到71.39%(P=0.024),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代BTK抑制剂的应用模式。在有17p缺失/p53突变的患者中,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阿卡替尼、奥布替尼)的使用率显著更高(54.05% vs 45.48%,P=0.004)。相对应的,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突变组的使用率明显降低(9.80% vs 17.27%,P<0.001)。
在年龄分层治疗方面,对于复发难治的CLL/SLL患者,65岁及以上患者的BTK抑制剂使用率达到58.47%,明显高于65岁以下患者的48.75%(P=0.002)。同时,第二代BTK抑制剂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率也更高(47.67% vs 38.70%,P=0.003)。这反映了我们对老年患者治疗耐受性和安全性的充分考虑。
Q4:DLBCL作为最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治疗模式有哪些新的发展?
邱录贵教授:DLBCL的调研结果显示,97.83%的新诊断DLBCL患者被推荐接受治疗,实际接受治疗的比例达到91.51%,这个高比例体现了DLBCL作为侵袭性淋巴瘤需要积极治疗的特点。
治疗目标方面,新诊断患者中99.33%以CR为目标,这个近乎100%的比例反映了我们对DLBCL治愈性治疗的信心。但对于复发难治患者,目标更加现实化:45.33%关注PFS延长,38.67%仍以CR为目标。
年龄相关的治疗策略差异特别值得关注。传统的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在80岁以上患者中的使用率有所下降(66% vs ≤60岁患者的75.85%,P=0.027),而新型的Pola-R-CHP方案使用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80岁以上患者中达到21.07%,显著高于≤60岁患者的10.08%(P<0.00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年龄分层更加明显:≤60岁患者的移植率达到11.78%,而>80岁患者仅为0.70%(P<0.001)。这种基于年龄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是完全合理的。
Q5: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策略有哪些新的变化?
邱录贵教授:约34.93%的DLBCL患者会出现复发难治,其中23.27%接受了移植治疗。首次复发患者更多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43.59% vs 多次复发患者的26.43%,P<0.001),而CAR-T细胞治疗在多次复发患者中的使用率显著更高(16.77% vs 首次复发患者的5.19%,P<0.001)。这种阶梯式的治疗策略体现了我们对不同复发阶段治疗强度的精准把握。
BTK抑制剂(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在不同复发阶段的使用率没有显著差异(P=0.727和P=0.294),这可能反映了BTK抑制剂在DLBCL治疗中的应用还在探索阶段。
Q6:MCL治疗现状如何?
邱录贵教授:88.46%的新诊断MCL患者被推荐接受治疗,86.38%实际接受了治疗。新诊断患者中87.33%以CR为治疗目标,而复发难治患者中52%关注PFS延长,高危/合并症患者中76.99%关注PFS。移植治疗在MCL中的应用值得关注:40.21%的新诊断患者符合移植条件,但实际接受移植的比例为26.67%。在获得CR或PR的患者中,86.67%接受了维持治疗,其中79.23%继续使用相同方案。
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仍是主流,平均使用率84.19%。干细胞移植相对较少,自体移植使用率5.29%,异基因移植仅0.47%。CAR-T细胞治疗的使用率为4.14%,虽然比例不高,但考虑到MCL的疾病特点,这个数据是合理的。
Q7:不同资历医生在治疗选择上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
邱录贵教授: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发现,在CLL/SLL治疗中,主治医师更倾向于使用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而高年资医生更偏好第二代药物(泽布替尼、阿卡替尼)。这可能反映了不同代际医生对新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认知的差异。
DLBCL治疗中的差异更加明显:主治医师对新诊断患者更多选择传统的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75%),而高年资医生在复发难治病例中更倾向于使用新型方案(如polatuzumab vedotin为基础的治疗)。
MCL治疗中,主治医师的一线CR率更高(59%),但在后线治疗中有所下降,而PR率保持稳定。
这些差异提示我们需要:第一,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确保所有医生都能及时了解最新的治疗进展;第二,建立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不同资历医生之间的经验分享;第三,制定更加标准化的治疗指南,减少主观因素对治疗选择的影响。
Q1:这项调研覆盖了全国多个地区,地域差异是否反映了中国医疗资源分布的现状?
易树华教授:地域差异确实存在,这反映了中国医疗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现状。
在CLL/SLL治疗方面,我们发现东北地区新诊断患者的治疗推荐率最高,达到93.57%,其次是华中地区的71.62%,西部地区为60.65%,东部地区反而最低,仅为51.05%。这可能与不同地区医生的治疗理念、患者群体特征以及医疗资源配置有关。但非常重要的是,虽然推荐率存在显著差异,实际治疗依从性在各地区间并无显著差异(P=0.547)。这说明一旦患者接受治疗建议,各地区的治疗执行情况是相对一致的。
Q2:DLBCL治疗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易树华教授:DLBCL治疗的地域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使用率最高,达到80%,同时在新药polatuzumab vedotin的采用率也领先,达到18.36%。华中和西部地区的传统方案使用率相对较低(70%),而东北地区最低。
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患者支付能力相对较强,医院也更容易获得新药准入,因此新疗法的采用率更高。
Q3: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MBCN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易树华教授: 根据我们的调研,当前MBCN治疗面临的挑战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诊断层面的挑战非常突出。76%的医生认为诊断成本过高是主要问题。虽然NGS和基因检测技术显著改善了诊断精度,但高昂的检测费用限制了其广泛应用。72%的医生指出缺乏标准化的NGS技术,61.33%的医生认为诊断准确性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在基层医院更加突出。很多县级医院和地市级医院缺乏完善的分子诊断平台,患者往往需要转诊到大城市进行检测,这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也延误了治疗时机。我们需要建立更加标准化的诊断流程,推动诊断技术的下沉,让更多患者能够就近获得准确的诊断。
治疗层面的挑战更加复杂。89.33%的医生认为治疗费用昂贵是最大障碍,具体来说,许多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价格昂贵,患者自付比例较高。即使是已经进入医保的药物,在不同地区的报销政策和比例也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治疗选择和依从性。地域可及性差异也很明显,73.33%的医生认为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创新疗法如CAR-T细胞治疗,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患者很难获得这些治疗机会。
Q4:高危患者群体的治疗需求是否得到了充分满足?
易树华教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78%的医生认为针对高危患者的治疗模式仍不够理想,这个比例相当高,说明我们在高危患者管理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高危患者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疾病进展快、预后差、治疗反应不佳、容易复发。他们需要更加个体化和强化的治疗方案,但目前我们在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首先是高危患者的识别和分层。虽然我们有各种预后评分系统,但如何更好地整合分子标志物、临床特征和患者个体因素来制定最优治疗策略,仍然是一个挑战。
其次是治疗方案的个体化程度。对于高危患者,标准治疗方案可能不够强化,但更强化的治疗又可能带来更大的毒性风险。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控制治疗相关毒性,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
第三是长期管理和随访。高危患者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更长期的管理,但目前很多医院在这方面的资源配置还不够充分。
Q5:展望未来,您认为中国MBCN治疗领域将迎来哪些重要变化?
易树华教授:我对未来充满信心,预计将有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精准医疗将成为主流。随着基因检测成本的持续下降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分子诊断将更加普及。未来,我们预见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分子分型将成为新诊断患者的常规步骤,这不仅能发现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还能精准识别出罕见靶点,使得相应的个体化方案能够“有的放矢”。
创新疗法的可及性将显著改善。近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对创新药物,特别是肿瘤领域的药物,开辟了优先审评、突破性治疗药物等加速通道,让全球前沿成果能更快惠及中国患者。同时,通过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动态调整和谈判机制,众多创新疗法正被纳入医保,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数字化医疗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血液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AI辅助的细胞形态学识别、病理切片分析和影像学评估,能够为医生提供高效、精准的诊断参考,减少人为误差。在治疗决策环节,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构建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整合患者的基因、临床和预后信息,为医生推荐遵循指南且个体化的治疗路径。此外,远程医疗平台和互联网医院的规范化发展,将打破地域壁垒,让基层医院的患者也能便捷地获得经验丰富专家的诊疗意见,这对于提升全国范围的诊疗同质化水平至关重要。
多学科协作模式将更加成熟。血液科、病理科、影像科、药学部、护理团队等多个科室的紧密合作将成为标准模式。我们预计未来的血液肿瘤治疗将更加注重全程管理,从诊断、治疗到康复、随访的每个环节都将有专业团队参与。这种全程化管理模式旨在最大化治疗效果,同时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
基层医疗能力将显著提升。通过远程医疗、医联体建设、医生培训等多种方式,基层医院的血液肿瘤诊疗能力将大幅提升。我们预计未来大部分常规的血液肿瘤治疗都能在地市级医院完成,患者就近治疗的比例将显著提高。
国际合作将更加深入。中国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未来将有更多中国原创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走向世界,同时也将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全球血液肿瘤事业的进步。
这项涵盖170位专家大规模调研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成熟B细胞肿瘤治疗的真实图景:新疗法不断涌现,治疗理念日趋成熟,医生对创新的接受度很高,但挑战依然存在。
正如邱录贵教授所言:"我们看到了中国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合作和改革,我们才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康复的机会。"
易树华也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是对现状的客观描述,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引。我们相信,通过政府、医院、企业、患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国的血液肿瘤治疗水平将继续快速提升,更多患者将从中受益。"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明确。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
邱录贵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临床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 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5部
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
易树华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惰性淋巴瘤研究中心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淋巴肿瘤诊疗中心二病区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学术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首届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惰性淋巴瘤协作组组长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组长
中国套细胞淋巴瘤工作组组长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天津市血液与再生医学会理事
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血液科专业组副组长
执笔撰写多个淋巴瘤诊治指南与专家共识
国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专家共识起草专家
《中国肿瘤临床》、《白血病・淋巴瘤》、《Blood and Genomics》等杂志编委
参考文献:
1.Real-World Survey of Characteristics of and Treatment Patterns for Mature B-Cell Neoplasms across China-中国成熟B细胞肿瘤治疗模式实地调研
审核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与易树华教授
声明:本资讯由默沙东医学团队支持,旨在用于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请勿随意转发或转载。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建议。医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默沙东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
文字审批编码:MI-ARQ-0016-CN
文字审批有效期:2026年10月1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