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导语:科学有规律。
2020年7月14日,饶毅的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发表《评耿美玉等有关GV-971的回复》文章,以问答形式就耿美玉7.13的回复进行评论。
问:饶教授,耿美玉研究员认为您说的12篇文章,与她们2019年的文章没有足够相关性,所以不用引用。
答:这样的回答非常有趣。
首先,耿美玉是这12篇文章的作者之一,而且每篇文章都涉及GV-971,而且还涉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兹海默症。
耿美玉被批评的2019年文章正是有关GV-971和阿兹海默。
如果耿美玉等7月13日的来信认为这12篇以前的文章都与2019年文章没有足够相关性,那么这是试图否认她以前工作?如果否定前面多篇论文发表的研究工作,那就超过了我对她们一篇论文的质疑。
据媒体报道,耿美玉从1997年以来二十多年研究GV-971,而我提出的12篇文章是搜索到的她的相关论文,如果都无足够相关性,那么她以前做的工作只是无关?还是不重要?所谓不足够相关到需要引用的程度,如果按正常人简单理解,应该是说以前文章“不值一提”,她们真这么认为?不会是有人高级黑?
其次,耿美玉等2019年论文不仅没引用这12篇,而且完全没有引用耿美玉以前任何一篇涉及GV-971的论文或其他发表物。那是什么原因?如今与绿谷药厂合作的耿美玉不是全盘否定以前的耿美玉研究员和其他人联合发表的研究结果吧?
第三,那12篇论文中,白纸黑字写着GV-971如何作用于脑内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现在耿美玉等号称是作用于肠道菌群,当然从学术上需要解释,耿美玉等现在是什么观点?是以前的错了,还是以前和现在都是对的。这一重要问题,只有在引用自己以前论文的基础上,才能讨论。不引用以前文章,不讨论现在与以前的不同,是哪国的科学规范?耿美玉研究员不是有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训练期间,说可以不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就是在国际上,所有体面的药厂(无论大小),也需要讨论自己前后结果为什么有差别,是矛盾还不是矛盾。
第四,耿美玉等的回复号称以后还要发表GV-971更多作用(包括那12篇论文已经研究过的方面),这是什么意思?与我的批评有什么关系?
问:耿美玉等的回复认为您说没看过一个药物有这么多靶标、作用于同一个疾病,是您的个人意见。她们认为其实很常见,例如糖尿病的二甲双胍就有很多靶标。
答:绝大多数药物,治疗作用是通过一个、或少量靶标,一般来说靶标多了会导致副作用增加。二甲双胍这样的情况本身很罕见,有多个潜在靶标,但是已确定介导二甲双胍治疗作用的靶标并非很多,长期认为主要是一个蛋白激酶AMPK,现在怀疑可能有更多,但并非个个都确定了。
退一万步说,就是有少数几个药物有多靶点,而且都是治疗性靶点,不表明GV-971就是。
GV-971如果属于有多个治疗靶点的,那属于相当罕见。
假设我们接受:1)GV-971多靶点这一罕见情况,我们看看还有哪些罕见;
2)新闻报道,耿美玉在1997年一回国到海洋大学工作,当年就发现了GV-971,而且是第一个(所以才命名为97年的1号);
3)根据2020年的耿美玉等在回复中声称,2019年之前的研究都不值得引用,那么前面的工作都不够重要,现在突然重要了,这种事情有没有,有,也是罕见事件;
4)据新闻报道和药物所网站等,耿美玉这二十年发明了多个抗癌新药,世界上在癌症和老年痴呆两个领域都发明新药的,极为罕见;
5)耿美玉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多年,她与药物所的研究人员研究的成果,现在都被认为不足够有相关性,当她与绿谷药厂的人合作后,就突然大放光彩,确实是中国现代某个药厂的力量强大到这种程度,而不是有猫腻,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当然有,但也属罕见,更为常见的是药厂造假、或逼科研人员造假、利诱科研人员造假;
6)阿兹海默症被认为全世界的难题,很多著名大学和国际大药厂都长年努力寻找新药,耿美玉等有没有超过它们的可能性,当然有,但肯定属于罕见;
7)如果耿美玉等解决了阿兹海默症的治疗,那基本肯定是一个诺贝尔奖,是否可能?当然。但获诺贝尔奖也属于罕见,毕竟中国国内迄今只有一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一个罕见可以发生,7个罕见都发生同时发生,那需要算算概率,是否可能。
问:有些媒体炒作的时候,称您“无知”。您如何看?
答:媒体说这样的话,恐怕耿美玉等一道发回复的26人都不敢这么说。
问:对。您对生命科学、中国药物发展历史,都有深刻的见解。不仅写过屠呦呦、张亭栋的新药发现历史,而且写过上海药物所参与的常山碱和常山新碱的研究历史。好像出现过发现有人数典忘祖,忘记了中国人发现而首先命名的药物、用外国人后来的命名。
答:批评我很容易,说我在生物医药“无知”的人,哈哈,恐怕是自己非常无知。最后请记住,哪些人为耿美玉等的回复签字了,应该相信历史终将有检验他们的一天。
事件时间脉络:
从去年耿美玉研究员发表GV-971通过肠道菌群机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以来,饶毅教授进行过实名举报和批评;今年7月6日,饶毅教授以编委来信的形式指出耿美玉研究员2019年的文章应该加上以前相关研究论文;对此耿美玉团队7月13日进行了回复;7月14日,饶议科学公众号对其回应进行了评价。
1
2019年9月6日,耿美玉团队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学术刊物Cell Research上发表题为“Sodium oligomannate therapeutically remodels gut microbiota and suppresses gut bacterial amino acids-shaped neuroinflammation to inhibit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的封面文章,封面用一句话概括了GV-971的原理:通过重建肠道菌群,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AD)。文章的第一到第四位作者只在药厂任职、不在科学院任职。
2
2019年11月28日,网传饶毅在写给国自然基金委的一封举报信中,曾实名举报耿美玉该研究造假,称该研究“不造假是不可能的”,引起轩然大波。
2020年7月6日,饶毅教授在Cell Research发表编委来信,指出:耿美玉等2019年论文非常蹊跷,居然对自己以前发表的12篇与GV-971相关的论文完全不引用,且机制完全不一样,却都有助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一般发表论文时,作者偏于过多引用自己以前的论文,说明自己的基础、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专长,而且介绍以前研究与现在已经的关系。有12篇涉及GV-971的文章,一篇都不引用,实属学界奇观。
3
2020年7月13日,耿美玉团队在Cell Research发表来信,反驳饶毅。
全文翻译如下:
饶毅博士对我们团队于2019年发表的文章提出了质疑,称该项研究没有引用之前12篇已发表的文章。我和其他作者并不赞同这种说法。
我们认为饶毅提出的那12篇文章和2019年这项研究没有充分的相关性。过去数十年,科学家已经在阿尔茨海默病(AD)领域有了飞速的认识,这一认识过程相当复杂。2019年的研究特别报道了GV-971治疗AD的全新机制,主要着眼点是肠道菌群和神经性炎症。
饶毅提出的12篇文章中有4篇是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总结了糖类在治疗AD中的潜力和机制,以及一些设计小分子阻止β淀粉蛋白聚集的方法,这些文章都没有讨论过GV-971。
一篇研究文章报道了我们GV-971的一系列新的和截短衍生物的化学合成,这篇文章并未讨论GV-971本身;Jiang, R. et al. Acta Pharmacol. Sin. 34, 1585–1591 (2013).
一篇未经同行审议的会议文章总结了当时未发表的有关GV-971的一些结果;Geng, M. Zhongguo Yao Li Tong Xun 24, 8 (2007). (in Chinese).
一篇文章探究了GV-971在帕金森病中的潜在作用,这与AD并不相同;Dong, X., Geng, M., Guang, H. & Xie, J. Chin. J. Mar. Drugs 9, 9–12 (2003). (in Chinese).
剩下的5篇文章与2019年的文章也只有很勉强的相关性:
有3篇研究探究了GV-971对以下情况的影响,包括β淀粉蛋白聚集和神经毒性、β淀粉蛋白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东莨菪碱诱导的记忆损伤;
Hu, J. et al. J. Pharmacol. Sci. 95, 248–255 (2004).
Wang, S., Li, J., Xia, W. & Geng, M. Neurol. Res. 29, 96–102 (2007).
Fan, Y. et al. Neurosci. Lett. 374, 222–226 (2005).
一篇尝试在体外找到神经元中GV-971结合的蛋白;Liu, M., Nie, Q., Xin, X. & Geng, M. Chin. J. Ocenol. Limnol. 26, 394–399 (2008).
一篇初步在疾病模型小鼠中检测了GV-971导致的基因表达变化。Kong, L. et al. Yao Xue Xue Bao 40, 1105–1109 (2005). (in Chinese).
因此,我们认为这12篇文章都不足以被引用,因为它们与2019年这篇文章相关性实在很小。
事实上,我们为了更好地了解GV-971的分子机制和治疗潜力,已经在这一领域探索了10年之久。迄今为止,我们发现了多种机制,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GV-971才增进了AD患者的治疗作用。
当然,GV-971在肠道菌群和神经性炎症中的作用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已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无论是来自体外实验还是体内,这些数据都支持了GV-971能影响β-淀粉蛋白聚集和相关神经损伤以及认知衰退的想法。我们也将很快公布这些发现。
饶毅表达了他个人对GV-971多机制的关注,并声称“从未见过有一种药物有如此多的靶点来治疗一种疾病。”我们也不赞同这种说法。
实际上,一种药物有多个靶点通路来实现治疗效果,这一现象在已经上市的药物中非常常见。比如最广泛使用的治疗II型糖尿病口服药物二甲双胍,它能在不同组织中通过多种机制来调控血糖,包括增加肝糖原生成,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等。
尽管长期以来,研究认为二甲双胍是抑制了线粒体复合物1和AMPK的激活。但最近也就证据显示,二甲双胍可能还改变了肠道微环境,这也促进了其在治疗II型糖尿病的疗效。
对于耿美玉团队的回应,有媒体冠以“耿美玉回应称饶毅知识储备不足”“无知”等标题。
至此,两位大佬你来我往打了两个回合。你支持哪一方呢?
本文来源:龙猫学术,综合自饶议科学以及图片所示期刊,张老湿科研作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