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专家简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健康标准委员会传染病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卫健委艾滋病专家组组长
主持了国家四项艾滋病重大科技专项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7项研究
在柳叶刀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23篇 影响因子553.27 引用2602次
专利一项,获得省部级奖六项
最痛心:门诊接诊新报告HIV感染者
我是一名艾滋病防治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位父亲,最让我痛心的事情是在门诊接诊新发HIV感染者。张教授深深感叹。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1-10月,全国报告HIV感染者11.2万例,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国报告的现存HIV感染者104.5万例[1]。回顾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首先在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我国艾滋病的治疗覆盖率高、成功率高。“治疗即预防”(TasP),控制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大幅降低他人的感染风险。第二,分析每年我国新发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点,随着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途径,当前我国HIV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占比在95%以上,其中异性传播大于70%[1]。从发病年龄来看,中老年感染者逐年增多,而青年男性男男性行为(MSM)导致的HIV感染者也在不断增加。我国HIV的传播影响因素复杂,防治任务艰巨。
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30余年,见证了我国艾滋病防治事业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HIV预防工作亟待加强,每每在门诊接诊新发HIV感染者都让我痛心!他们中有青年才俊、有花季少女…如果开展了有效预防,这样的悲剧本可以避免。
预防优于治疗:PrEP已成为阻断HIV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
张教授强调,一定要更新观念,虽然现在有好的艾滋病治疗方法,但是预防优于治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等待,预防是关键!
艾滋病的预防策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干预措施,包括伴侣教育、针具交换、推广安全套使用等。另一类是生物医学干预措施,包括包皮环切、性病治疗、母婴阻断、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和TasP。PrEP是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来预防HIV感染的一种新型有效的生物学预防方法,适用于HIV-1阴性的高暴露风险人群,在发生高危行为前就开始服药,进行事前预防。坚持正确使用PrEP,预防HIV感染的有效性高达99%[2]。其机制简单来说,PrEP可通过维持高暴露风险人群体内的抗病毒药物水平发挥预防HIV感染的作用。全球已有多项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3],在HIV高暴露风险人群中开展PrEP,可在公共卫生层面有效遏制HIV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5年发布指南,建议在HIV发病率超过3/100人年的地区提供PrEP有成本效益,在发病率低的地方也可能同样适用[4]。
当前,PrEP已成为欧美等国家阻断HIV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从概念的提出到写入指南,PrEP一路走来,无论是临床试验还是真实世界研究,均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PrEP药物选择方面,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恩曲他滨替诺福韦(FTC/TDF)作为PrEP首选用药。根据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评信息,批准原研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舒发泰®)用于暴露前预防,这也是截至目前我国唯一获批PrEP适应症的药物。这一里程碑事件拉开了我国PrEP工作的序幕。政策的推出、药物的可及,让领域内医务工作者迫切感受到开展规范有效的PrEP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为此,2020年11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尚红院士牵头,带领领域内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中国HIV暴露前预防用药专家共识》重磅发布[5],为我国PrEP的实施提供了指导意见。共识主要从评估、检测、用药和随访四方面系统阐述了规范的PrEP。需要强调的是,首先,只有明确为HIV阴性且处于高暴露风险人群才适合使用PrEP。第二,FTC/TDF的服药方案主要包括每日服药和按需服药(2-1-1方案,但仅针对男男性行为者(MSM,在预期性行为发生前2~24小时口服2片,在性行为后,距第一次服药24小时和48小时分别服用1片)两种方案。第三,加强规律随访和服药的依从性。PrEP的推出曾让部分人质疑其是否会增加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风险,事实上已有研究显示,PrEP并不会增加这一风险,甚至可能因为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获得了补偿性好处。
22.4%的知晓率:中国PrEP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提到我国目前PrEP工作开展现状时,张教授谈到,很大一部分PrEP工作应延伸到医院外,希望通过专业的媒体、可靠的社区组织,普及PrEP理念,提高PrEP用药的可及性。
为了解我国MSM人群对PrEP的服药意愿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2017年,我们开展了一项网络调查[6]。研究共纳入来自我国33个省市、4581例自我报告为MSM的人群。结果显示,PrEP的知晓率仅为22.4%(1028/4581),知晓情况更倾向于发生在26-40岁、较高文化水平、更好的经济收入、自我认同为同性恋者、曾经做过HIV检测者的调查对象中;而HIV高风险行为、民族、流动性以及婚姻状况与PrEP知晓程度不相关。
PrEP的服药意愿方面,26%的人群表示一定使用,49.60%和24.40%的人群表示可能会使用和不使用。具有PrEP知晓的MSM更有意愿服药,具有PrEP知晓的MSM更愿意从医疗机构获取药物,具有PrEP知晓的人更不容易质疑PrEP的有效性或者担心PrEP的可及性,经济负担是具有PrEP知晓MSM对于服药最主要的担心。
这项首个评估PrEP治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全国性互联网调查揭示了我国MSM人群对PrEP认知的现状。首先,研究显示我国MSM人群具有普遍的高危性行为,包括无保护性性行为和较低的HIV及其他性病检测比例。
第二,我国MSM人群PrEP知晓率低、接受率低,这意味着真正服药的MSM人群更少。第三,相较于青年MSM,40岁以上MSM人群服用PrEP的意愿更高,分析原因,青年人群可能面临更长的治疗时间,因此他们对不良反应等更为敏感。第四,经济负担和药物可及性是愿意接受PrEP的MSM人群关注的重点问题。
因此,未来我国PrEP工作的开展需从社区组织、专业媒体、医务人员三方面着力,社区组织是桥梁,专业媒体是媒介,医务人员是哨兵,多维度全方位加强高暴露风险人群的PrEP科普教育工作,推广规范的PrEP。今年9月,由我和王辉教授主编的《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社区组织指导手册》正式出版,该手册兼顾专业与通俗、理论与实践,通过图文并茂、一问一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全面阐述了社区组织开展PrEP工作的核心问题。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搭建公共健康平台,共同推动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规范开展。
内容口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张福杰教授
预艾大咖谈专栏介绍
参考文献:
1.
2.CDC. , Accessed August 12, 2021.
3.Molina JM, et 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373(23):2237-2246
4.WHO. le/10665/186275/9789241509565_ eng. pdf.?sequence=1
5.徐俊杰, 等. 中国HIV暴露前预防用药专家共识[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0;26(11):1265-1271
6.Han J et 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 2019, 22:e25242
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