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通讯员 邵晓凤)
铸就百年医魂传承
展现医学本来温度
诠释医患体验内涵
描绘医者前行轨迹
近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患体验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医患体验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同时,首届中国Wakley- Wu Lien Teh Prize(威克利—伍连德奖)正式揭晓,合力唱响“健康中国”、“健康世界”主旋律。
“医患体验”全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医患体验不仅仅是医疗机构乃至医院管理者的使命,同时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性话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翟晓辉副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名誉会长秦银河教授,何振喜会长、刘希华副会长,《柳叶刀》杂志亚洲执行主编王辉女士等莅临大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等领导参加会议。各位嘉宾与各行政单位、各医院、行业科研协会、媒体领域的管理者、行业专家以及患者代表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针对医患体验这一全新视角进行深度阐释与探讨。大会由国家医患体验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俊主持。
开幕式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在致辞中指出:自古以来,承担救死扶伤之重任的医学比其他任何一门科学都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创建于1918年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筹建并管理的综合性西医医院,始终以仁恕博爱之人文精神,以聪明精微之科学态度,以廉洁醇良之高尚品德,坚守着仁心济民的崇高使命。医院首任院长伍连德博士,作为首位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的中国学者,先后四次在《柳叶刀》发表论文,并于1935年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在医院新百年的全新起点,医院联合全球医学顶尖期刊《柳叶刀》杂志, 分别以《柳叶刀》创始人Thomas Wakley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任院长、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设立了威克利—伍连德奖(Wakley-Wu Lien Teh Prize),以倡导回归医学本质,崇尚博爱情怀,提升医学人文温度。希望大家不忘初心,发扬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以人文关怀彰显医学魅力。
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号召,紧紧围绕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2018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发起并成立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2018年5月专委会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医患体验高峰论坛,围绕医患体验在医疗机构中的价值与应用以及医患共同参与的最佳医疗实践等话题展开讨论,推动医患体验的相关理念以及在医院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获得业内外高度评价。今天举行的第二届医患体验高峰论坛,将进一步从医患体验入手,紧密贴合实际,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新思想、新方法,更加突出公立医院 “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深入探索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增进和谐医患关系,在共同的探讨交流中达成共识,共同为彰显医学之魅力与价值而努力。
《柳叶刀》杂志亚洲执行主编王辉女士在致辞中指出:为纪念创始人Thomas Wakley,《柳叶刀》杂志于1996年设立Wakley Prize(威克利奖),授予每年度医疗卫生领域重要话题下的最佳杂文。历届Wakley Prize获奖文章内容涵盖了有关医学临床工作、职业生涯、医患故事等方面的人文沉思与典型案例,成为走近医生、了解医学的窗口。Thomas Wakley对医学的发展与革新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同时在近代中国,也有这样一位在现代医学发展史上功勋卓著的医者,他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任院长伍连德博士。为聆听当代中国医生的声音,为中国与世界医学对话搭建桥梁,《柳叶刀》杂志社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杂志创始人Thomas Wakley和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设立了Wakley- Wu Lien Teh Prize(威克利—伍连德奖),将每年邀请中国医生以促进医学发展,增进人民健康为话题撰写中文杂文,讲述行医过程中的经历与疑虑,征集医学人文领域的典型案例。今年共收到130余篇投稿,最终评选出5篇获奖作品,在现场颁奖。希望通过征文活动的开展,让医学回归温暖的人性,合力唱响“健康中国”、“健康世界”的主旋律,助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世界面前讲述中国医生自己的故事
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发展插上了翅膀,众多曾经肆虐夺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不少严重的疾病得以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这是医学发展为人类带来的福音,但是医学远远不该止于此。“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除了治疗疾病,医学也应该是人文的,是有温度的。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功勋卓著的医者,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描绘了浓墨重彩的前行轨迹。他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控制传染病疫情,发表了中国本土第一部国际学术著作,主办主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是中国本土首位在顶级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科学家和医学家,并成为荣获诺贝尔奖提名的首位华人。他建医院、办学校、创学会,竭尽全力促进现代医学在中国古老大地上落地生根,他就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建者及首任院长、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育主任医师通过深情讲述,带领大家回到一个世纪前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中,触碰历史脉搏,聆听创建初心,领悟使命担当。
2019年《柳叶刀》杂志社以杂志创始人Thomas Wakley和医院首任院长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设立了——Wakley- Wu Lien Teh Prize(威克利—伍连德奖)。本次论坛上为首届“威克利-伍连德奖”获奖作者颁奖。
前期征文活动围绕主题“传承百年医魂,展现医学温度”展开,自今年7月发布征文启事以来,经过广泛公开征集和评审专家组匿名评选等环节,最终评选“威克利—伍连德奖”一篇,“优秀奖”四篇。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谭文斐《给父亲的一封信》获得首届“威克利—伍连德奖”。文章是作者在父亲逝去21年后,给父亲的一封家书,深情展示了两代医者救死扶伤的不变初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符艳蓉《垂髻之年光头娃,而今盘发从医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志雄《过度自责会让刀锋变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苇《孤独的年轻人》、平湖市钟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益婷《胡姐的"全科梦"》四篇作品获得优秀论文奖。
中国医学界与国际知名期刊联合举行人文类征文活动,尚属首次,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柳叶刀》杂志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将联合将这项正文互动打造成中国医学人文文化品牌,提升医学本身温度,引领医疗回归初心。
人文是医学发展和医院管理的灵魂
医学的结构恰如一个“人”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只有技术与人文相协调,才能写出最美的“人”字。在第二届中国医患体验高峰论坛上,来自各领域专家本届论坛,共同为改善医患体验、提升医学温度做精彩阐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医患体验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张俊教授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张俊副院长在总结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专业委员会近一年的工作指出,专委会重点推进了国家医患体验评价方法与管理应用行业标准、数据采集信息化与分析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全面推动了医患体验的传播与推广;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医患体验高峰论坛”;搭建了国际上第一个以持续改进和提升医院内部医患体验管理和监测为重点的“国家医患体验大数据智能云平台”;参与执行国家卫健委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卫健委医患体验研究基地对全国22个省市近两百家公立医院开展满意度调查结果现场核查工作;承担了国家标准《患者体验调查与评价术语》编写、社会办医患者体验评价模型等重大医疗卫生管理科研项目,逐步成为卫生行政部门政策研究的行业智库;联合《柳叶刀》杂志社共同设立了以和谐医患关系为目的的“威克利-伍连德”奖;专委会依托于大数据首次公布了在2019年度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取得显著成效和广泛影响力的10家“中国患者体验管理卓越奖”和10家“中国患者体验管理优秀奖”名单。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名誉会长、解放军总医院原院长秦银河教授,作为研究型医院理论与实践开拓者,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首要发起人,就《研究型医院的人工智能思考》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秦教授站在赢得全球科技主动权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医学进步的划时代意义。他指出,医学结构的变革使医学功能实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将对诊断治疗、就医服务、健康管理、科研创新、医院管理等模式进行全方位颠覆。未来医学人工智能建设应当朝着精准判读系统、远程医疗系统、人性化服务系统、传染病预测系统、普惠健康管理系统、医学知识图谱系统、医学科研系统、医院智能管理系统、应用评估系统等九个方向发展。他认为医学人工智能发展应当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探索创新、数据共享、人才优先。研究型医院要紧紧抓住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时代机遇,高点谋划,担当作为,科学应对,扎实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医学教育、医院建设和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为全面建成“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卫生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孙东东教授做《转变以病为本的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主题报告。孙教授从“医学人文关怀”的定义出发,以自身经历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医学人文的内涵。孙教授提到,“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四大精髓之一,也是最核心的精髓,医学应该体现出人文的一面,即对人的尊重、关怀与爱。医疗技术只是手段,人文关怀才是医学的目的所在。医生与患者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共同面对疾病这一敌人,所以医生应该尊重患者,患者应该理解医生,为医患关系的和谐共同努力。随后,孙教授提到,医学人文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医生应该从“以病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尊重和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对病人负责。最后,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希望医务工作者要以情动人,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为实现医患和谐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制片人,国家一级编剧徐萌女士做《医学人文:生命价值的光芒》主题演讲,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从媒体的角度对医患体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徐萌女士从自己创作的《医者仁心》和《青年医生》的经历入手,讨论两部医疗剧引发的医学与人文的深度对话,分析医患对立与人文缺失的深层原因以及医务工作者在社会意识观念冲突中所面临的痛苦和迷失,表达了自己对医疗行业的理解和殷殷期盼,呼唤医学与人文的深度沟通。她指出,医学人文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医学与人文的深度对话,教育和自我救赎,滋养改造社会与情感示范,彰显生命价值的光芒。而建立医学与人文的深度对话最重要的是医疗行业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学会与外界对话,学习叙事的能力,提升临床诊断的能力,让医患都有获得感。徐萌女士强调,医学不仅仅是诊疗行为,医学理应是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融合的最好结合点,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一种精神渗透。只有当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充分结合,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只有当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医学、尊重医者,医患双方才能真正成为对抗疾病的共同体。
最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翟晓辉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我国作为医疗大国和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医改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医患体验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要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就要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疗技术是科学,医疗服务是艺术,把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医学。从管理的视角来看,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是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用八个字,把技术和人文结合起来,才能为广大患者提供完美的医疗服务。翟副主任还谈到,不仅要注重患者满意度,也要关注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医院的管理者应该从关爱医务人员做起,才能让医务人员以饱满的激情为患者提供服务。管理者应该关注医务人员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使医务人员能有一个美好的工作环境。
以满意度的小切口做好改善我国医疗服务整体质量的“大课题”;从患者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医务人员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才能使这个行业更加美好、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健康中国梦!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本次论坛的及开展的活动将激励医生们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而不断努力,引领医疗回归初心,推动中国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的水平,切实提升群众健康服务的获得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