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学习👆👆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无糖甜味剂使用指南》(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WHO guideline,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建议“不要使用无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以此降低非传染性疾病发病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该建议适用于除糖尿病患者以外的所有人,包括儿童、孕妇和哺乳期的女性;以及所有添加非糖甜味剂的食品和饮料,但不适用于牙膏、护肤品、药物等含有非糖甜味剂的个人护理和卫生产品。
指南指出,大量摄入游离糖与超重和肥胖有关。游离糖是指制造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或饮料中的所有糖分,包括单糖和双糖,以及在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分。我们常说的添加糖,就属于游离糖。
超重和肥胖率的不断上升,对全球近40%的成年人和数百万儿童的健康产生危害。在2017年,全球有400万人的死亡可直接归因于超重或肥胖。
肥胖也是许多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龋齿和某些类型的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2019年在5500万人死亡中,估计有4100万(71%)死亡与此有关。
鉴于过量摄入游离糖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发布了最新版减少游离糖摄入的建议: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游离糖的摄入量应减至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对于每天消耗约2000大卡、体重正常的人而言相当于50克以下。在理想情况下应低于总能量摄入的5%,以获得更多健康益处。
自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游离糖摄入指南后,作为糖替代品的非糖甜味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非糖甜味剂是指“不归类为糖的所有合成、天然存在或改性的非营养性甜味剂”,如人工合成(人造甜味剂)的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阿斯巴甜、爱德万甜、甜蜜素、纽甜、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糖精)、三氯蔗糖等;天然植物来源的甜叶菊糖、罗汉果糖等。
非糖甜味剂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一种类型,它们本身不是糖,但是能够产生甜味,让人的大脑感觉甜。此外,低热量糖和糖醇(如山梨糖醇、木糖醇、甘露醇、赤藓糖醇和麦芽酚等)是含有热量的糖或糖衍生物,因此不属于非糖甜味剂。
作为游离糖的低热量或无热量替代品,非糖甜味剂有着广泛应用,如用作预包装食品、饮料和个人护理产品(牙膏、漱口水)中的添加剂,或由消费者直接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用于帮助减肥或维持健康体重的药物;被推荐作为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的一种手段等。
在指南中,通过对200多项研究的系统回顾发现,尽管短期(3-6个月)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与成年人体重和体重指数(BMI)轻微降低有关;但长期来看,对减少成人或儿童的体脂没有任何益处,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如增加成年人肥胖、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以及死亡风险。
病例对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长期较高的非糖甜味剂摄入量,与成人偶发性肥胖风险升高76%相关;与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23%相关;当参与者在食物或饮料中经常自行添加非糖甜味剂时,与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34%、空腹血糖升高风险增加21%相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32%相关,包括中风风险升高19%、高血压风险升高13%。
虽然没有观察到长期较高的非糖甜味剂摄入量与癌症风险显著相关,但较高的糖精摄入量与膀胱癌风险升高31%相关。
较高的非糖甜味剂摄入量还与死亡风险升高有关,包括全因死亡风险升高10%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19%。
此外,对孕妇的荟萃分析表明,较高的非糖甜味剂摄入量与早产风险升高25%相关。
指南最后强调,近年来控糖、降糖的健康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无糖化、低糖化逐渐成为全球健康饮食新标准。
从长远来看,用非糖甜味剂取代游离糖的摄入并不利于控制体重、改善健康,应通过多种措施以减少人们的摄入量,包括行为干预、财政政策、添加食品标签、食品和饮料营销监管等。
对于个人来讲,简单地将食品中的游离糖替换为非糖甜味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改善饮食质量,因此需要使用其他方法来减少游离糖的摄入,而不是用非糖甜味剂替代游离糖,例如食用含有天然糖的食物,包括水果,最低限度加工的无糖食品和饮品等,以提高饮食质量,预防超重或肥胖、与饮食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来源:健康榨知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