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2月10日,第二十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颁奖典礼暨报告会在首都医科大学举行。15位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的优秀工作者荣获该奖。
第二十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获奖者合影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于德泉获特殊贡献奖,其他14位获奖者分属4个领域。基础医学领域获奖者两位,分别是清华大学医学院董晨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毓龙;临床医学领域获奖者6位,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薛富善、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张福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梁廷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沈建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王硕;药学领域获奖者4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果德安、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秦勇、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茂君、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张伶俐;公共卫生领域获奖者两位,分别是汕头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研究中心李丽萍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施小明。
第二十届吴杨奖获奖者简介:
特殊贡献奖:于德泉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于德泉教授从事天然药化和创新药物研究。在研究天然抗疟药过程中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团,为青蒿素研究提供先例。在国内率先用2D NMR 技术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结构并引领推广。主持完成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获1997年国家中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基础医学领域
董 晨 清华大学医学院
董晨教授在T细胞分化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尤其对于两个免疫学热点领域Th17和Tfh的建立做出关键性工作。其成果加深了人类对免疫调节的理解,为肿瘤免疫治疗和炎症疾病治疗提供了新靶点。他发现表达IL-17的T细胞有一个独立的分化通路,并且这些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在自身免疫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李毓龙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李毓龙团队通过将荧光蛋白与特异性神经递质受体进行分子水平的融合和改造,开发了基因编码的乙酰胆碱、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荧光探针,让研究人员能够在活体模式生物中、复杂行为模式下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为解析神经系统的高级认知功能和精神疾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此外,李毓龙团队结合光遗传学和荧光成像,开发了用于研究神经元电突触连接的工具,这将有助于研究由电突触功能异常导致的耳聋、癫痫、脑部肿瘤和心脏功能异常等疾病。
临床医学领域
薛富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
薛富善长期致力于围术期安全相关问题研究,国内外率先提出小儿理想预氧方法和时间;最早研究证实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临床特征,修改了麻醉后恢复评分在不同手术患者的应用,终结了全身麻醉手术后早期常规给氧的治疗措施;首次证实血液稀释、性别和年龄对常用肌松药临床药理学特征的影响,对改善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提高肌松药临床药理学研究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创新性建立了困难气道患者麻醉处理原则,发明了多种解决困难气道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研制的可视气道管理工具视频喉镜、可视硬管镜和可视软管镜目前在全球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普及应用。
张福仁 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
张福仁率领团队发现了麻风遗传标志物,研发高危个体筛查芯片,为麻风的精准预防提供了依据;发现了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因子,实现了麻风的精准治疗。其代表作两度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两度登上《自然遗传学》等国际学术期刊。
李为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为民教授全面探讨了PI3K/Akt 信号通路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揭示了mTOR 及P706S 是关键分子靶点;系统研究了年轻非吸烟肺癌的基因特征,描绘了肺癌染色质开放序列图谱及肺癌环状RNA 表达谱,从肺癌家族史的家系中筛选并验证了2 个新的肺癌易感基因;首次发现了影像组学可作为肺癌演化及治疗评估的标签;筛选并证实BAI-1、E-Cadherin、IBSP 和TSP-1 四个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早期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可达90%。建立了肺癌早期诊断体系,使肺癌早期诊断率由15% 上升至46.3%,显著改善了肺癌诊疗现状。
梁廷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梁廷波教授在受体靶器官功能保护和移植并发症管控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显著扩大了肝移植获益人群、提升了围术期安全和远期治疗效果。系统性开展肝胆胰肿瘤的临床和转化研究,在肿瘤耐药、免疫治疗等方面成果卓著。提出适于国人体质的" 高效低毒" 胰腺癌化疗方案,大幅延长患者生存,是我国胰腺癌综合治疗体系构建的重要贡献者;对胰肠吻合术式的临床研究和理论创新被国际权威指南引用,规范了胰腺外科手术方式。致力于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肝胆胰肿瘤诊治体系,大力推
动肝胆胰外科多学科联合诊治和创新加速康复外科策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并通过撰写专家共识实现全国大范围推广应用,培训了大量肝胆胰外科医师。
沈建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沈建雄教授擅长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是脊柱侧凸。对脊柱侧凸矫形和术后功能的重建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内最早开展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凸、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手术等,完成脊柱侧凸矫形手术3000 多例。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患者,可直接行脊柱侧凸矫形术的新概念,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利用心肺运动试验评估脊柱侧凸患者的运动耐量,使许多严重脊柱畸形伴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综合性脊柱侧凸的诊治,主编《综合征性脊柱侧凸的诊疗》一书,为国内外这方面的首部专著。
王 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
王硕教授同赵继宗院士创建和利用微创神经外科平台治疗复杂性脑血管疾病。开展了大量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基础研究,以在术中采用先栓塞供血动脉再切除畸形团的方法,突破了巨大脑血管畸形一次性切除的禁区。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是神经外科的难题,王硕教授带领团队在原有的微创平台基础上,结合多模态影像和复合手术等新技术,建立了脑血管畸形外科治疗个体化脑功能评估和保护创新体系。在蛋白组学水平系统阐明动脉瘤的破裂机制,建立了基于动脉瘤形态- 血流因素的破裂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王硕教授潜心钻研三十载,在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复杂性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和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填补相关领域的国内空白,推动了我国脑血管疾病外科治疗水平的进步。
药学领域
果德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
果德安研究员致力于中药质量的系统研究, 在中药复杂体系分析方法、中药质量标准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就。创建了符合中药复杂体系特点的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应用于国家药典、美国药典、欧洲药典等主流标准体系中,首次把中药标准写入美国药典,是第一个制定欧洲药典中药标准的中国学者,引领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方向。创建“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中药质量第三方检测平台”等中药质量国家级平台。
秦 勇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秦勇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全合成研究。担任国务院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群体资助。在基础研究方面, 围绕如何构建复杂天然产物骨架的核心科学问题, 发展了原创的合成策略和方法, 实现30 多类天然产物骨架的高效构建, 完成了70 多个复杂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全合成,其中24 个为国际首次合成。
杨茂君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杨茂君教授自成立独立实验室以来,由低等生物入手,循序渐进,系统深入地阐明了哺乳动物乃至人源线粒体呼吸链蛋白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 全面地分析了线粒体呼吸链蛋白复合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分子基础,为攻克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2 年首次在 Nature 报道了酵母NDH2 的结构, 揭示了其调控及其电子传递机制, 随后又分别在PCCP、JMC 等杂志深入剖析了NDH2 的详细电子传递机制, 开发了以疟原虫NDH2 为靶标的针对耐药性疟原虫的新型抗疟疾药物前体分子, 为开发新的治疗疟疾的药物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开发了蛋白纯化新方法,先后在Nature、Cell 及Science 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报道了线粒体呼吸链超级复合物这一目前所解析的最复杂的高等生物膜蛋白的结构, 并依据结构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分子作用机制。
张伶俐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张伶俐教授长期致力于儿童用药研究, 率先构建的儿童合理用药评价指标和方法学体系, 为解决儿童用药证据急缺难题提供了后效评价工具和研究方法。开展的国内首个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研究纳入人卫出版社《循证医学》研究生教材,是中国首个儿科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制订的技术和管理支撑。受国家卫计委药政司委托牵头制订了我国首个需优先研发的国家级儿童药清单、牵头起草的“促进创新和获取优质、安全、有效和可负担的儿童药物”提案获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受联合国邀请作为全球唯一医院药师做儿童药物可及报告, 获人权理事会和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高度好评;还代表中
国出席WH0 改进药物获得性良好管理双区域磋商会并做儿童药物可及报告并获与会国代表高度好评,这些工作提升了中国在儿童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公共卫生领域
李丽萍 汕头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研究中心
李丽萍教授是我国伤害预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做出了许多突出的原创性贡献。她探索并建立了适合我国的医院伤害监测模式和监测质量综合评估方法,主持开展儿童安全座椅的现况及干预研究,承担《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等指南及中国安全社区标准的评审专家,为推动我国相关的立法、相关政策规定、技术指南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我国安全社区模式与方法的建立,并创建国际安全社区,开展社区伤害监测及老年跌倒、校园欺凌等伤害的干预研究;创办并主办中国第一份伤害研究的专业期刊【伤害医学(电子版)】;创建了国内第一家伤害预防研究中心(1999 年),积极开展伤害预防的科普宣传,解读伤害并不属于意外事故,完全可防可控,同时开展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及建设等工作,连续主办6 届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会议,累计培养2000 多名专业人员,极大推动了我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工作。
施小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施小明研究员长期从事流行病学研究、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工作。他提前布局了中国老龄健康研究,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龄老人前瞻性队列,在全球首次报道了高龄老人收缩压与全因死亡风险呈U 型关联,高龄老人收缩压的风险最低点为129mmHg,最佳范围为107 至154 mmHg,揭示了区别于低龄老人的高龄老人健康规律和流行病学病因。牵头建立了国家人体生物监测系统和生物样本库,第一次获得了我国居民体内环境污染物暴露的全国代表性数据,推动构建了中国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系统,研究工作处于国际领先。组织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行动覆盖全国超过85% 的区县,促进了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在全国的普及,使广大老百姓健康受益。参与编写了《健康中国2020 战略规划公共卫生专题研究报告》,主持起草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和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化》,组织编制了西藏自治区、新疆喀什地区公共卫生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推动了全国和区域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工作进程。有效处置了广西麻疹和登革热等传染病暴发疫情,现场指导了“天津8.12 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件”应急处置。
吴杨奖简介
吴杨奖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和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于1994年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医药卫生领域努力钻研并作出突出贡献、被社会及同行广泛认可的优秀中青年医药卫生工作者,截至2019年,先后有419位优秀医药卫生工作者荣获该项殊荣。
吴杨奖创立25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不忘初心,坚守使命,秉承吴阶平院士和保罗·杨森博士两位医药学巨匠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对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人才培养,对鼓励我国中青年医药卫生工作者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学科领域努力进取,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在专家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的带领下,吴杨奖评审注重科学创新,更具科学性、公正性、前瞻性,使得吴杨奖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非政府医药卫生奖项之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