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AHA2019|万人研究支持收缩压控制在120以下,你怎么看?

2019-11-17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高血压 控制目标

“让患者看到能延长多少寿命,他们更能体会到积极控制血压的切实好处。”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而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降到什么程度最好?降压目标是被不断探讨的问题之一。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一般患者应降至<140/90 mmHg(高血压确诊下限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化降压的治疗策略。

近期,一项大型研究的最新成果再次印证了强化降压的额外好处。

收缩压干预试验(SPRINT)数据显示,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 Hg(也是正常收缩压上限)有助于延长寿命,无论年龄多大,都能从强化降压中得到生存获益。相关结果也即将在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上公布。

SPRINT研究始于2010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是一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旨在了解强化血压控制对患者心血管、肾脏和认知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在2010年-2013年共纳入了9361名无糖尿病和既往中风病史的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强化降压管理(收缩压<120 mmHg)和标准降压管理(收缩压<140 mmHg)。血压干预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来进行,包括药物治疗,以及运动、减少盐分摄入等生活方式改变。

约3年后,接受强化降压治疗的患者发生心梗、心衰、中风等事件的风险降低了25%,死亡风险降低27%。考虑到两组患者获益差别巨大,研究团队出于伦理考量而在2015年中止了试验。

不过,这也留下了一个尚未解答的问题:对患者而言,长期、持续强化降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相对风险改善,具体能转化为多少预期寿命的延长?因此,来自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团队重新分析了研究数据,通过生存曲线尽可能精确地估算了患者的剩余寿命。

计算结果显示:

  • 对于典型的50岁高血压患者,通过更积极的干预,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 Hg,平均预期寿命为87岁,而收缩压控制在<140 mm Hg的人群平均预期寿命为84岁。也就是说,强化降压可能带来3年寿命的延长。

  • 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虽然获益幅度逐渐缩小,但强化降压始终有益长寿。65岁人群预计将多活1.1年,80岁人群也有机会多活10个月。

1.jpg

▲图A:不同年龄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红线)或标准降压(灰线)的预期剩余寿命;图B:不同年龄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后的预期寿命延长年数

首席研究员,布莱根妇女医院Muthiah Vaduganathan博士指出,“让患者看到能延长多少寿命,他们更能体会到积极控制血压的切实好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中年群体控制血压的特殊价值。” 

关于可能引起担心的强化降压副作用,Vaduganathan博士解释道:“降压药可能会带来头晕等副作用,而当我们希望更进一步降低血压时,发生副作用的可能性更大。在最初的试验中,严格控制血压的患者也确实出现了更多副作用。但是,他们的跌倒率并没有更高——这对于中老年群体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AHA候任主席,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病学教授Mitchell Elkind博士对这项研究的价值表示赞同,“如果说SPRINT研究的早期结果(强化降压后死亡风险降低27%)是‘重大进步’,那么,这次的新发现则以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这种进步。”

来源:医学新视点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