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卒中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等“五高”特点,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静脉溶栓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流灌注的措施之一,从入院到静脉溶栓的时间(DNT)是脑卒中救治的核心效率指标。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的DNT常年保持在20分钟,最快达9分钟。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倾听刘建民教授和他团队的故事。
创新力量
为世界卒中提供“ 中国方案”
技术革新 早期神经介入治疗范围狭窄,面对众多复杂病变束手无策。刘建民教授团队从心脏介入中获得灵感,大胆提出——能否将支架放入脑血管?面对重重质疑和审批流程,团队基于翔实的文献研究等,于2000年采用冠脉支架成功实施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并由此提出了血管重建治疗的理念及其机制,推动颅内动脉瘤整体治疗策略由过去的巨创向神经介入的微创转变 。同时,将血管重建的理念扩展延伸至颅内狭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领域,建立和完善了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介入治疗技术体系,极大扩宽了神经介入技术可治疗的疾病领域,变许多不可治的脑血管病为可治 。通过25年的技术探索,刘建民教授团队在脑动脉瘤、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等脑血管病领域均已形成技术体系,使得神经介入技术成为脑血管病重要的治疗方法。
器械创新 “医生手里没有趁手的工具,就像战士在战场上没有好武器。但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我们的创新都是为了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20世纪末,神经介入所用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由于人种差异等因素,并不完全适用我国 。刘建民教授带领团队,院企合,联合攻关,发明了一系列国产神经介入器械,包括我国首个血流导向装置、全球首个输送型球囊微导管、自膨式颅内药物洗脱支架、Angio-FF 等,并在颅内外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神经介入机器人等领域成功主导研发,多款产品获批上市,极大提高了神经介入的手术安全性,且卫生经济学更佳。
循证为基 2012年,刘建民教授团队研发国内首个血流导向装置并牵头开展了该装置治疗大型颅内动脉瘤的随机对照研究(PARAT),成为国内首个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设计的神经介入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这项纳入全国12家中心、历时5年的研究,在全球首次证实了血流导向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过多年的摸索,为了建立同质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研究体系,刘建民教授牵头成立东方脑血管病研究协作组,在急性卒中、动脉 瘤、血管畸形等多个领域开展系列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MT系列研究”已成为国际卒中取栓领域的重要循证支柱。刘建民教授团队还围绕取栓治疗时间窗进一步延长、轻型卒中取栓以及颅内狭窄等相关问题,正在开展多项临床研究项目,其中延长取栓时间窗的LATE-MT、颅内狭窄精准筛选决策的ICAS-MT均为引领性的开拓性研究,备受国际同行瞩目,有望在未来1~2年陆续获得结果。
20多年来,刘建民教授带领团队聚焦国际卒中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系列临床研究,近5年先后5篇成果于《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出,提供了细分专业领域全球近30%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团队从模仿跟随者,跃升为并行者乃至局部领域的领跑者,彰显了中国团队在全球卒中临床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24年5月,刘建民教授作为首位亚洲学者荣获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科学成就奖”,标志着中国神经介入的创新贡献获得世 界最高学术认可。
“过去我们向世界学习,如今我们用中国证据回馈世界。”刘建民教授的话语铿锵有力。团队持续致力于用“中国证据”和“中国方案”回答全球关注的临床难题。
硕果盈枝
从效率提升到全国引领的蝶变
“长海模式”及长海技术除了在治疗患者方面带来了立竿见影的临床获益,还对全国卒中救治体系起到了示范与推动作用。
国家样板 2015年6月,上海长海医院承办了首届“中国卒中中心建设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有全国300余家单位进行现场观摩。“长海模式”的流程细节、数据化管理引起了业内巨大的反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向全国推广长海经验,上海长海医院先后培训了全国700余家医院的卒中中心建设。
模式固化与推广 团队将流程固化为标准操作,明确了每个岗位的职责。一位武汉的医院院长在急诊室暗访观察了一整夜后,深受震撼,直言“你们讲的流程,我全看到了”,并立即决定以长海为模板建设本院卒中中心,甚至进一步优化了患者动线热力分析图。
卒中中心建设的“ 中国速度” 在各方努力下,全国合格卒中中心从无到有,现已超过2000家。全国年静脉溶栓患者达25万例,取栓患者从模式推广前的一年不足3000例,跃升至7万余例。“长海模式”无疑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 “长海模式”的成功不仅是流程的优化,更成为推动中国卒中救治规范化、同质化进程的关键引擎。自2001年起,刘建民教授创办的“东方脑血管病大会”(OCIN)至今已成功举办25届,已成为中国医生了解世界、全球同行认识中国的平台,每年吸引数千名国内外同行参与会议,极大促进了知识共享与理念更新。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还组织了神经介入专项技术培训180期,课程获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认证。
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以自身为“点”,通过模式输出、平台搭建与人才培养,深刻影响了全国卒中中心网络的“面”,进而推动了我国急性卒中整体救治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实现了“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战略目标,成为全球卒中防治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初心如磐,征途不止
回首历程,刘建民教授团队将成就归于清晰的理念——“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极致践行,以及“血管重建”理论指导下的持续创新。从打破科室壁垒建立卒中急救一体化模式,将DNT从120分钟压缩至9 分钟;到提出血管重建理论,引领神经介入技术创新与器械研发,并产出改变国际指南的“中国证据”,团队始终立足临床重大需求。
脑血管病中心始终秉持着“病人第一,规范创新”的信念,一往无前地奔跑在脑卒中救治的路上。这份使命感驱动着长海人在提升卒中急救效率、拓展神经介入治疗边界及贡献全球脑血管病诊疗进步的征途上,步履不停。他们的故事,是中国医疗工作者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缩影,也为更多卒中患者点燃了生的希望。
感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张永巍教授 口述及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