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报评论员 王斓
4月25日,在福州召开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论坛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发布了《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该报告从数字化监测分析有力支撑精准防控、数字化技术助力科研救治、数字化资源调配保障医疗物资供应和数字化服务推动复工复产复课四个方面,对数字技术蕴含的巨大能量以及数字战“疫”取得的关键成效作了很好的阐释。
数字技术诸如医学影像和远程医疗等应用于医学领域,最早可追溯到100年前;而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原型自20世纪40 年代起就被用于解决肥胖问题;21世纪的今天,一个新的概念——数字健康,首次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数字健康全球战略(2020-2024)》中。
近年来,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整个医疗健康体系。一方面,从医疗体系的长期建设看,数字技术在医疗、公共卫生、药品、健康管理等领域,通过新基础建设打造数字内核、构建了医疗健康服务的全生态。逐步搭建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在政策推动下,集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如火如荼;可穿戴设备和其他物联网设备的出现,助推医疗保健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预防战线得以快速前移。另一方面,在应对疾病大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数字技术优势彰显。数字抗疫凝心聚力,为精准防控和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按下快进键,大数据跑出了速度、力度和温度。
任何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落地,也都会伴随新的挑战。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坚守监管和安全底线,筑牢数字健康网络安全屏障,处理好隐私、数据保护和知情同意等相关问题。结合人工智能系统的健康技术应具有更高的安全标准,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对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应被更审慎地评估和验证,其信任度、透明度、整体准确性和通用性都有待提升。根据不断涌现的真实世界数据和最终用户反馈,适时完善法案、条例和相关指南,更新监管机制,建立与数字医疗相匹配的监管科学,以追赶上数字健康的创新速度。此外,新的数字技术推行阶段,应结合社会因素和各地医疗条件,充分考虑普适性、可负担性和可及性。
—— end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