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定制”医疗器械新规施行后首台手术在北医三院完成

2020-01-14作者:静静资讯
病例

(通讯员 仰东萍 郭婧博)1月9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刘忠军教授团队为一位骨巨细胞瘤的25岁女孩小文植入了量身定制的3D打印胸椎。这是《定制式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定(试行)》自今年1月1日起实施后,我国完成的首例定制式医疗器械骨科植入手术。

来自山东的女孩小文今年25岁,几年前因病在当地手术后肿瘤复发,越长越大的肿瘤侵蚀了三节胸椎并压迫肺部,再次手术成为避免截瘫的唯一选择。1月2日,5个多小时的一期手术完成后,医生将小文的相关数据提交器械生产商,3天时间用3D打印做出了胸椎。1月9日上午,3个多小时的手术为小文植入打印好的胸椎,她的脊柱“重获新生”。

近10年来,随着金属材料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个体定制式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取得突破,大量疑难疾病患者得以接受手术治疗,从临床实践的结果来看,3D打印钛合金内植物的应用大大促进了骨科领域的科技创新,使很多疑难疾病的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

带领团队探索脊柱3D打印多年的刘忠军说,人类的脊柱骨骼形状大多不规则,尤其对于需要去除部分脊椎的骨肿瘤疑难病例,用现有标准化医疗器械很难进行置换,而3D打印可以生产出符合患者具体需求的个性化、特异性结构,使手术成为可能。

据介绍,3D打印定制的人工椎体由钛合金制成,与自然椎体的形态和长度高度相仿。人工椎体被制成类似海绵的微孔结构,就像骨骼中的网状结构骨小梁,手术后相邻正常椎体的骨细胞可以长入微孔,最终与人工椎体融为一体,实现骨整合。

近年来,由于3D打印等技术的日趋成熟,我国在定制化医疗器械领域进行了诸多积极尝试。2010年起,刘忠军带领团队进行用于脊柱外科的3D打印植入物研究,并于2012年12月首次进行3D打印颈椎植入物手术,为患者替换了4节颈椎,当时这种大跨度的重建手术世界罕见。2014年,刘忠军主刀了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人工定制枢椎椎体治疗寰枢椎恶性肿瘤的手术。

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已为80多名患者施行了脊柱定制化手术。由于缺乏明确规范,此前个体定制医疗器械只能由医生与病人协商,在病人认可的情况下以探索的方式开展。

据悉,以一些骨科恶性肿瘤患者为例,此前面临着手术没有合适的植入物可用、只能保守治疗等困境,《定制式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定(试行)》实施后,为这类先进医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了更多保障,将惠及更多患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