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3年,我国内分泌领域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现将我国学者重要研究成果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以下研究按时间顺序排序
3月20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团队在《糖尿病》(Diabetes)杂志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对比分析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单基因糖尿病(GCK-MODY)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特征,研究发现GCK-MODY患者血糖波动有2个重要特点:①在平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一致的状态下,GCK-MODY患者的血糖波动更小;②GCK-MODY患者餐后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较慢,血糖峰值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该研究揭示了GCK-MODY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型特征,为临床精准诊治GCK-MODY提供了科学依据。
替西帕肽(Tirzepatide)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性多肽(GIP)双受体激动剂,兼具改善血糖控制和减重作用。但既往研究招募的主要是白色人种,缺乏针对中国患者的数据。因此,北京大学纪立农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Ⅲ期临床研究(SURPASS-AP-Combo),结果表明亚太地区(主要是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使用替西帕肽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且耐受性良好。研究成果于5月25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期刊。
6月14日,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郭立新教授团队在《生物医学中心·医学》(BMC Medicine)杂志发表达格列净药物重点监测(DIM)研究(DONATE)结果。DONATE研究是中国首个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以安全性为主要研究目的,在真实诊疗条件下对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达格列净在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使用进行评价的上市后研究。结果表明,每日1次的达格列净在中国T2DM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6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毕宇芳、王天歌联合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杂志发表重要研究,评估了教育、收入与职业对父母及自身长寿间发热独立因果关联,并揭示了生活方式与重大慢性疾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提示,在制定健康战略、政策或健康风险监测时,应优先考虑提高受教育程度以改善健康寿命,也可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避免吸烟、控制体重以及控制重大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2型糖尿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和乳腺癌等。
7月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孙宁玲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在《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联合发表研究成果(CDPP),这是首项也是最大规模针对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采取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研究。CDPP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将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17%,为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中国糖尿病前期这一高危人群,减缓糖尿病的流行。
7月18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静教授共同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中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全国性研究(China DiaChronic Study)数据库,报告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不同危险分级在总人群及不同特征人群的患病率。结果表明,中国大约有1950万糖尿病患者合并DR,其中约1/5处于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TDR)阶段。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雷晓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王广教授等团队合作,于8月4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重磅研究,首次提出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MHI)的新概念,揭示了肠道菌群影响西格列汀临床响应性个体差异的新机制以及糖尿病治疗的潜在新靶点——菌源二肽基肽酶4(DPP-4),并发现了首个对菌源DPP-4具有高活性和强选择性的小分子抑制剂(Daurisoline-d4)。
9月5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李华婷教授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教授等学者发布抗性淀粉(RS)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试验数据。研究发现,膳食补充RS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降低肝内脂质沉积、减轻炎症,或可成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潜在治疗方法。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并荣登当期封面文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陈颖团队与北京邮电大学王光宇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AI)系统“RL-DITR”,用于提升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决策的准确性,并从计算机模拟、专家评估、真实世界患者疗效评估等方面证实了RL-DITR的有效性和准确定。该研究于9月14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期刊,证实RL-DITR可制定个性化、精准、动态的胰岛素治疗策略,或将作为潜在的有效工具助力T2DM临床管理。
10月3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贾伟教授、郑晓皎教授联合在《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猪去氧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机制。研究发现猪去氧胆酸的水平随着NAFLD进展逐渐降低,且与临床相关指标呈负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猪去氧胆酸可通过调控肠(肠道FXR信号通路、肠道菌群)-肝(CYP7B1、PPARα)轴显著缓解肝脏脂质堆积、炎症与纤维化,有望成为NAFLD的潜在治疗药物。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夏天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