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父子俩同患一种病!40岁前100%癌变,平均死亡年龄40岁

2020-08-28作者:论坛报琪琪资讯
癌症筛查

肠镜检出一枚息肉,镜下切掉,其实都不算啥事儿。


一枚良性的息肉不算事儿,两枚、三枚息肉可能也不算事儿,那么数量再多一些呢?数十枚、几百枚,甚至数不清的上千枚呢?就算摊上事儿了!摊上大事儿了!


当息肉呈现规模出现的时候,就称为“息肉病”了。


凡事成了规模,都要引起人注意。反常必有妖,是妖就有妖术,今天咱们说的就是一种“妖术”凶险的息肉病——FAP。


werewrwe


不久前,一位47岁的王姓中年男子,因长期大便不成形,在当地医院做了结肠镜,发现结、直肠多发息肉,诊断为:“结肠多发息肉(管状腺瘤),伴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微信图片_20200828095004.jpg



由于息肉数量太多,当地医院的医生推荐来到我们内镜中心重新诊断和治疗。


我们的检查结果非常非常令人震惊,这位患者的息肉真可谓“多发”,简直太多了!全结肠足足有大小不等、千姿百态的几百枚息肉。


由于考虑到部分息肉已经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立即予以内镜下治疗。


APC治疗二百余枚较小的息肉;


直肠较大的3枚给予黏膜下注射后圈套切除,组织回收送病理。


术后病理回示:(直肠)粘膜内癌


综合各种情况,我们诊断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什么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呢?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整个结直肠(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


本病患者的结直肠一般在5~10岁开始出现腺瘤,至25岁时约90%已有腺瘤发生,数量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可达100个以上。


这是一种遗传病,患者子女有50%的可能发病,兄弟姐妹也有一半机会得FAP。


如不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结直肠癌(20岁时约50%,至45岁约90%恶变)。从息肉出现到癌变的平均时间为15年。


FAP平均癌变年龄39(34~43岁),平均死亡年龄40岁。


FAP出现症状的年龄为20岁,发现癌变的平均年龄为35-40岁,20岁左右出现癌变者为数极少,因此理想的手术时间在20岁以前,一旦确诊,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年轻尚未生育,而且直肠息肉较少者,可以考虑保留部分直肠,然后定期随访将发现的息肉摘除,这样对性功能和大小便功能的影响较小,而且效果也较好。



儿子也查出FAP


王先生这次来诊,是由他23岁的儿子陪同前来的。

王先生明确诊断后,我们建议他也立即查一下胃肠镜,因为这个孩子有50%的几率可能患上这个令人头疼的病。结果,果然如此。


胃镜显示:胃底、胃体散在多发直径约1-3mm息肉样隆起,约30枚。当即予以APC治疗。



微信图片_20200828095102.png



结果肠镜提示:全结肠可见散在多发直径约2-10mm息肉样隆起,较大者给予EMR切除,能够看清楚的小息肉通过APC治疗了50余枚。

微信图片_20200828095145.png


术后EMR标本证实,较大的三枚较大的腺瘤,也是轻度异型增生(癌前病变)。


目前这位23岁的小伙子没有任何症状,也绝不会想到竟然和父亲患了同样的病。


这种病如果不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凶险,超过一半的人在20岁左右癌变,平均死亡年龄为40岁!


werewrwe


提醒


这是一例典型的遗传性疾病;在大肠癌当中比较罕见,约占比1%。一旦亲属确诊,直系亲属一定要做相关筛查,早做治疗。


另外,消化道的其他类型的肿瘤,虽然没有明显的遗传性,但是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就是说一家人吃相同的饭菜、一样的作息习惯等,消化道肿瘤也会在一个家族中间“扎堆”出现,比如我们常说的“夫妻癌”,就是长期相同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造成的。


因此,一旦一个家族中出现任何类型的消化道肿瘤,他的直系亲属,包括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以及配偶,都要做相关的筛查,以防万一!


转载自  胃肠病

编辑  中国医学论坛报   阿锤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