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的《2019ACC/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阿司匹林使用的推荐有更新。如何立足中国国情,发现阿司匹林的正确打开方式?请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汪宇鹏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的精彩解读。
《中国医学论坛报》:首先请您介绍回顾一下《指南》对阿司匹林更新要点。
汪宇鹏博士:简而言之,2019年的《指南》更新主要包含三点:
1、强调阿司匹林应用的个体化,不再机械化地根据PCE模型进行评估;
2、调整阿司匹林应用人群的年龄范围,从2016年推荐的50~69岁,改为目前40~69岁且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推荐使用,此类患者出血风险较低,获益更大;
3、结合阿司匹林亚洲人群的研究数据,使用剂量推荐为75~100 mg。
《中国医学论坛报》:您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汪宇鹏博士:这个话题要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历史来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二战之前,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的概念尚未被重视,这些疾病给人们健康带来很大的风险,死亡率不断增加;二战后到六十年代,美国心血管疾病(CVD)的死亡率逐步增高达到顶峰,七十到八十年代,通过改善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善了患者预后,CVD发病率呈现了拐点,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之后治疗上有很多更新,防治“三高”的药物有明显的发展。1988年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可带来获益,从那时起就有了对阿司匹林的推荐。过去十多年,建立了很多CVD危险因素评估模型,对于高危患者推荐使用阿司匹林,部分低危患者也可酌情推荐使用。
近年来,尤其是《指南》更新后,对于低危、40岁以下患者,或者出血风险很大的70岁以上老人,因为净获益不够,风险难以预测,还增加了社会投入的成本,所以在新指南里不再推荐应用阿司匹林,这是重要的变化。随着我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以后可能还有新的变化。
《中国医学论坛报》:立足中国国情,哪些患者应该进行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结合您的临床经验,应该如何推荐?
汪宇鹏博士:参考ACC/AHA的指南,目的是借鉴用以指导我们自己的实践。美国通过持续、大量的投入,已经使CVD预防迎来了“第二拐点”。反观我国,还处在CVD“越治越多”,发病率不断攀升的时期。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中国有2.9亿冠心病患者;每年支架手术量、药物的使用量都呈升高趋势。这体现了我们在预防CVD方面做的努力,更揭示了当前我国在CVD防控面临的严峻形势。形式和国情不同,因此不能照搬美国的指南更新。
参考《指南》,对于中国人群阿司匹林的使用,我认为首先还是要精准界定适合的人群:比如通过惯用的危险模型评估出10年心血管风险高于10%或合并慢性肾脏病的人群;合并2项甚至更多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吸烟、肥胖、高血脂等,考虑放宽年龄范围,结合个体化原则和医生的经验。
医生应坚定积极为患者调整并实现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的信念,教育、带动患者,消除高危、低依从性患者的治疗惰性。CVD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善都非常重要,临床上应参考指南但不被指南束缚,最终实现个体的最佳治疗效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