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糖尿病状态和NT-proBNP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独立和联合关系
发表形式:《心血管糖尿病学》[Cardiovas Diabetol,IF(2023):9.3]
通讯作者:李虹伟、陈晖
第一作者:汪漫
主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本研究探讨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糖尿病状态和血糖控制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之间的关系,强调了NT-proBNP作为预后标志物对这类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的潜力。
糖尿病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均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但尚未有研究探讨NT-proBNP的预测价值是否因血糖水平而异,以及研究二者的联合预测价值。为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虹伟教授团队基于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数据库中的NSTE-ACS患者数据进行了分析,旨在评估NT-proBNP及血糖水平的预测价值。
该研究为真实世界临床队列研究,纳入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数据库的7956例NSTE-ACS患者数据,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状态(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和NT-proBNP三分位数(<92 pg/ml,92~335 pg/ml,≥336 pg/ml)将其各分为三组,同时构建了糖尿病状态×NT-proBNP联合分组变量,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及限制性立方样条等方法检验糖尿病状态和NT-proBNP与MACCE和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
在随访期间(观察20257.9人年),1070例患者发生MACCE。在调整全部混杂因素后,糖尿病和较高NT-proBNP水平均分别与MACCE(HR:1.42,95% CI:1.20~1.68;HR:1.72,95% CI:1.40~2.11)和全因死亡(HR:1.37,95% CI:1.05~1.78;HR:2.80,95% CI:1.89~4.17)风险独立相关。在分层分析中发现,在不同糖尿病状态下,NT-proBNP均与MACCE及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而在联合分析中发现,与血糖正常且NT-proBNP<92 pg/ml的个体相比,NT-proBNP≥336 pg/ml且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发生MACCE(HR:2.67,95% CI:1.83~3.89)和全因死亡(HR:2.98,95% CI:1.48~6.00)的风险最高。本研究未发现糖尿病状态与NT-proBNP在MACCE和全因死亡方面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该研究结果提示,基线存在糖尿病合并NT-proBNP≥336 pg/ml的NSTE-ACS患者应警惕不良预后风险,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在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该研究“The joint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status and NT-ProBNP with adverse cardiac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2023年发表于《心血管糖尿病》杂志(IF=9.3)。
本研究以严谨的设计及科学的统计方法,首先在NSTE-ACS患者中分别验证了糖尿病状态与NT-proBNP作为发生MACCE和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的可靠性。通过对不同糖尿病状态下NT-proBNP与终点事件关系的分析,发现各糖尿病状态组间NT-proBNP与不良预后风险的关联趋势呈现一致性,这进一步证实了NT-proBNP在预测预后中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进一步在NSTE-ACS患者群体中揭示了糖尿病状态与NT-proBNP之间的联合效应,即相较于血糖正常且NT-proBNP水平较低的患者,那些同时患有糖尿病且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的患者,其发生MACCE和全因死亡的风险显著增高。这一发现提示我们两者的结合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目前在基于社区一般人群的研究中,已有学者将糖尿病与NT-proBNP之间的关系描述为“犯罪同伙”的关系,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在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人群中,NT-proBNP的预测价值更为突出,且可能与糖尿病相关的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此外,糖尿病还可导致心脏代谢失调,进而发展为“糖尿病心肌病”,即使没有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等背景,也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的障碍。
本研究首次将研究人群拓展到NSTE-ACS患者人群,该人群不仅受到急性缺血事件的打击,而且往往伴随着如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心功能进一步下降,并在临床实践中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在NSTE-ACS患者的临床管理中,现行的治疗指南提倡采用系统化的风险分层策略,通过量化和细致评估每位患者的风险,为制定侵入性治疗策略及其实施时机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结果为NSTE-ACS患者的危险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糖代谢异常与冠心病关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副主任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资深会员(FESC);美国心脏病学会资深会员(FACC);《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编委;《北京医学》副总编。先后承担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博士后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十百千工程基金、北京市教委课题及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重点扶持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并作为分中心负责人主持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试验。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0余篇,主编、主译专著11部。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导管室主任。擅长复杂冠心病及结构性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腔内影像及生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结构心脏病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分会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FACC;FESC;FSCAI等。同时任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山东医药杂志编委,医学综述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误诊学杂志编委,《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委,EHJ中文版编委,CVIA杂志编委,心脏杂志特约审稿专家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副主编著作2部,主译著作4部,副主译著作4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在读博士,师从李虹伟教授,专业为内科学(心血管病)。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相关的临床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共发表SCI论著7篇,其中JCR Q1区4篇,累计影响因子44.4分。博士期间荣获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多个研究成果在ACC及AHA大会上进行壁报展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于1952年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目前实施两院(西城院区+通州院区)一科的同质化管理模式,并即将迎来顺义院区开诊。心血管中心由心内科、心外科、血管外科三个专业组成,目前床位总数209张。其中心内科共设有4个病区、3个CCU、2个导管室及多个辅助检查科室,床位总数141张。在李虹伟主任的领导下,近年来心内科蓬勃发展,年门诊量18.4万人次,年住院患者4800余例,年冠心病介入诊疗总数4500余例,器械植入加导管消融介入总数700余例。CCU每年收治千余例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症患者,在国内率先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365天×24小时开放。成功开展了近年来心内科的多种新技术,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相关性脑卒中或偏头痛、动脉导管未闭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导管消融术;针对卒中高风险且出血高风险或抗凝禁忌的房颤患者开展了左心耳封堵术以及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术等。经过几代心血管人的不懈努力,锐意进取,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实力较强,专科特色突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在心血管疑难重症病例治疗和抢救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