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研究展播|针对中国透析患者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国透析钙化研究(CDCS)

2024-04-03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中国透析钙化研究(CDCS)

发表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  [JAMA Network Open,IF(2022):13.8]

通讯作者:刘志红

第一作者:章海涛、李贵森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



推荐理由


中国透析钙化研究(CDCS)是首个(迄今随访时间最长的)针对中国透析患者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首次揭示中国透析患者不同解剖部位血管钙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CKD-MBD患者临床管理策略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循证依据。



研究解读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接受透析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提高20-40倍。血管钙化(VC)是CK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但其在中国CKD人群中的疾病负担、发生和发展的风险因素,及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尚缺乏足够循证依据。


有基于此,2014年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红院士牵头,组织国内24家中心,发起了中国透析钙化研究(China Dialysis Calcification Study,CDCS)。CDCS作为一项全国性多中心、前瞻性、大型队列研究,在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期间,纳入了全国范围内的18至74岁的1489例接受维持透析的CKD5期患者。2023年5月1日,研究团队在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上述研究“Progression of Vascular Calcific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Receiving Maintenance Dialysis”。


该项研究首次利用大型、前瞻性、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明确了中国透析患者不同解剖部位血管钙化的发生及钙化进展情况,揭示了透析患者血管钙化风险因素,阐明了不同部位血管钙化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的关系,证实了血清钙、磷和iPTH目标水平持续达标在改善血管钙化进展和降低死亡率中的作用,为CKD-MBD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治疗和疾病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循证依据。



专家点评


CDCS是我国第一个(随访时间最长)的多中心、前瞻性、大型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血管钙化在透析患者中的进展迅速,揭示冠状动脉钙化(CAC)进展与透析患者临床结局密切相关,评价持续维持患者血清钙、磷和iPTH目标水平达标是降低CAC进展和减少死亡风险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不仅有力提升了对CKD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和长期预后不良风险因素的认识,并为制定更加精准、长期和有效的临床治疗和管理策略,改善CKD患者,特别是维持透析患者的远期预后提供了循证依据。


本项研究的创新点包括:

1)明确了透析患者不同解剖部位血管钙化发生率和进展情况;

2)揭示了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钙化进展主要风险因素;

3)证实了血清钙、磷和iPTH目标水平持续达标,是减少CAC进展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研究结果为临床制定疾病管理策略,改善CKD患者长期预后提供了循证依据。



创新背后


慢性肾脏病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具有患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且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成人CKD患病率已达到10%左右,由此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其中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是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中国CKD-MBD面临严峻的挑战,包括CKD-MBD知晓率低、检查和监测不合理、治疗不规范且达标率低、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缺乏等问题。因此,2013年刘志红院士组织专家团队编写了《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异常诊治指导》,并在中华肾脏病学会学术年会上发布。此后,各级医院逐步建立起了CKD-MBD管理原则和规范治疗,进行了全国范围内高磷血症管理调查,重视CKD-MBD达标率,涌现出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异常诊治指导》提高我国CKD-MBD认识和诊治水平。


CDCS就是在当时的背景情况下立项开展的,2013年国内尚无全国性的CKD 5D期患者血管钙化的研究数据,CDCS是第一次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采用不同的无创的成像技术,旨在探讨中国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率和进展,并评估血管钙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中国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本研究于2014年5月1日开始入组患者,24家中心于1年内完成全部患者入组,经过4年随访观察,完成试验研究。2018年,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CDCS研究的基线结果,2023年研究团队发表了随访研究结果。



作者介绍


图片3.png
通讯作者

刘志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第九届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常务理事,美国布朗(Brown)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总编辑,《Kidney Diseases》主编。长期从事肾脏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是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9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主审教材3部。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杰出青年工程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图片4.png
第一作者

章海涛

东部战区总医院肾脏病科副主任,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临床试验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江苏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委员。获得7项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担任《Kidney Diseases》《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和《东南国防医药》杂志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一作或通讯作者论著发表在JAMA子刊、JASN等杂志。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图片6.png
第一作者

李贵森

主任医师、教授、二级专家、博士生(后)导师。四川省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主任。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委,中国肾脏病医师分会常委,中国肾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肾脏病专委会前任和候任主任委员,第一届四川省肾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天府万人(天府名医),省学术技术带头人。《Kidney Disease》和《Renal Failure》副主编,《BMC Nephrology》《中华医学杂志》等多种杂志编委。主持主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基金2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一作或通讯的论著发表在包括Nature子刊、JAMA子刊和KI等杂志。




团队介绍


刘志红院士团队聚焦医学前沿领域,引领国内学科发展方向。近五年,先后在New Engl J Med、JAMA子刊、Lancet子刊、J Clin Invest、Ann Intern Med、Nat Rev Nephrol、J Am Soc Nephrol、Kidney Int、Am J Kidney Dis 等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5篇,成果被8部国际指南,24部国内外专著引用,获批专利37项。近年来,团队获得国家首批“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8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省部级奖励10余项。打造了一系列肾脏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10余项新疗法应用于临床。先后组织制定国内指南/专家共识9项,国内标准规范5项,参与全球诊治指南制定。团队先后获得“教育部创新群体”、“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和“江苏省优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称号。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