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消化道黏膜损伤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问题,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疾病谱演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因识别困难、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及缺乏针对我国临床医生认知现状的大规模调研数据。
为此,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的“领航计划——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认知现状调研白皮书项目”,通过科学系统的调研,全面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对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认知水平、诊疗习惯和临床需求,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医生的认知差异,探索诊疗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为制定更精准的诊疗策略、优化诊疗流程以及提升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前期已对14位消化科资深专家进行了访谈工作,历经半年来工作,不少教授对此有一些新看法。本期我们邀请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徐桂芳教授,徐教授在访谈中系统阐述了揭示了消化道黏膜保护的临床痛点与科研方向。
一、临床认知的三大短板与突破路径
徐教授指出,当前临床对黏膜保护的认知存在结构性缺陷:其一,医生普遍忽视黏膜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过度聚焦损伤因素而轻视保护策略,尤其是下消化道黏膜保护认知明显不足;其二,未建立"整体观"思维,未能将黏膜保护与肠道菌群、免疫屏障及机械屏障有机结合;其三,用药存在严重误区——仅关注症状缓解而忽视损伤因素个性化处理,如基层医院常滥用抗生素替代黏膜保护剂,而大型三甲医院则过度追求前沿技术,忽视基础保护细节。
二、个体化治疗的科学实践
针对黏膜损伤的异质性特点,徐教授强调需构建"三位一体"的个体化方案:需精准识别药物、免疫等多因素损伤机制,如药物性损伤需立即停药,免疫性损伤需调节黏膜免疫;需综合患者病史、过敏史及用药史制定方案;需通过真实世界研究验证保护剂的作用靶点与疗程。以ESD术后为例,当前保护剂疗程缺乏标准,需通过RCT研究明确两周后溃疡未愈合患者的药物调整策略。
三、学术共识的构建与临床价值
专家讨论聚焦白皮书修订的学术严谨性,如将"检查方式进步"修正为"近年来"以增强时间维度准确性,明确区分上消化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疾病类型。研究数据显示,黏膜损伤与帕金森病等全身性疾病存在显著关联,需在保护策略中纳入全身性因素考量。针对萎缩性胃炎患者,即使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仍需长期保护以减轻炎症活动度,这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遵循。
四、提升实践水平的战略举措
徐教授提出"关口前移"的解决方案:通过制定共识意见、加强基层培训提升医生认知水平;三甲医院需承担知识宣教与科普使命,推动三级医院与基层的认知一致性;建立考核机制激发学习主动性;在专业学组引领下开展中国人群多中心研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