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非心脏病患者,夜间猝死的 3 个危险因素

2021-03-13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非原创

本文作者:湖州市中心医院  程震


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生在夜间的心脏性猝死(SCD) 无疑是灾难!


但实际上针对没有心脏病的普通人群,其夜间猝死风险很难评估。目前尚缺乏对普通人群特异性进行的研究分析,已有的较小样本的研究表明,夜间发生的心脏性猝死,男性占绝大多数,且可能伴有睡眠呼吸障碍。


近期发表于Heart Rhythm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微信图片_20210204170123.jpg


【方法】


该研究评估了晚上10点至凌晨6点之间发生的心脏性猝死病例,并白天的心脏性猝死病例进行比较。使用Pearson卡方测试和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单变量比较, Logistic回归用于进一步评估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符合纳入标准的一共有4126例心脏性猝死病例(男66.2%,女33.8%),中有22.3%(n=918)是夜间SCD


  • 女性夜间心脏性猝死高于男性(25.4% vs 20.6%,p<0.001)。

  • 在多元回归模型中,女性(OR 1.3,p=0.001)、与嗜睡/呼吸抑制相关的药物 (OR 1.2,p=0.008)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OR 1.4,p <0.001) 与夜间心脏性猝死独立相关。

  • 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在服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1.9±1.7 vs 1.4±1.4,p=0.001)。


研究表明

在普通人群中,女性发生夜间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性比男性高,是夜间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呼吸道抑制值得关注,在开具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时应谨慎, 会增加尤其是女性的SCD风险。


微信图片_20210204170129.jpg


点评

夜间猝死常常归因于心脏性猝死,多推测为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

临床实践过程中总有这样一个感受,在夜间睡觉中猝死的实际情况似乎是男性较多见,但是上面分析的这项研究调查了918例夜间SCD,反而是女性多见。是不是病例数不够造成的偏倚?值得思考。


没有心脏病的普通人群其夜间猝死风险很难评估。


该研究除了女性风险增加30%以外,还提出了另外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一个是服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另外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


显然这两个危险因素都和呼吸相关,呼吸可能是诱因,死因还是心脏性猝死。

来源:震锋晨读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