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领域,有3项划时代的Ⅲ期临床研究:SPARTAN研究(NCT01946204)、ARAMIS研究(NCT02200614)以及PROSPER研究(NCT02003924),它们奠定了目前nmCRPC一线治疗的基础。SPARTAN研究使用的阿帕他胺+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模式,ARAMIS研究使用的达罗他胺+ADT治疗模式,都是目前临床上nmCRPC患者实际接受的一线治疗手段,选择SPARTAN和ARAMIS是最能贴切地反映我们临床上nmCRPC患者接受治疗的实际情况的。此外,作为负有盛名的Ⅲ期临床试验,SPARTAN和ARAMIS具有纳入患者代表性高、治疗规范统一、基线数据记录完整、随访评估规律等一系列优点,这是我们日常诊疗过程中所收集的回顾性数据较难达到的。最后,我们的研究希望得到对nmCRPC患者较为普适的结论,以期造福整体的nmCRPC患者人群,所以同时使用SPARTAN和ARAMIS的研究数据以相互印证,使我们的研究结论适用于广泛的nmCRPC一线治疗群体。
1634P研究起源于目前国际指南上的一个争议。ADT一直以来都是前列腺癌治疗的基石,不论是激素敏感期还是去势抵抗性的前列腺癌都要求持续维持ADT。但是在ADT治疗中,睾酮水平降到多少算达标,这个问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和美国前列腺癌会议(US Prostate Cancer Conference)的最新建议指出,前列腺癌患者在ADT治疗后睾酮控制水平应该维持在20 ng/dl以下。然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和美国泌尿学会(AUA)指南仍然维持先前制定的50 ng/dl的去势标准。但是,更严苛的去势标准(<20ng/dl)是否会给病人带来明显的预后受益仍然是未知的。
基于此,我们对SPARTAN和ARAMIS患者随访过程中记录的睾酮维持水平数据进行了事后分析,以无转移生存期(MFS)为终点,采用逆概率治疗加权(IPTW)方法平衡患者的基线特征并建立以睾酮水平作为时间依赖性协变量的Cox模型等一系列统计分析模型,最终在这两项临床试验的数据中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更低的血清睾酮维持水平与nmCRPC一线治疗后的疾病进展无关。在nmCRPC患者中维持更低的睾酮水平的预后价值有限。
这项结果化解了指南上关于睾酮控制水平的矛盾:现有证据不支持nmCRPC患者使用更严苛的去势标准(<20ng/dl)。在没有更加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面世前,nmCRPC患者仍然只需要维持常规ADT,不用刻意追求更低的睾酮水平。
1640P研究中,我们基于机器学习开发了nmCRPC患者转移性疾病风险模型,并进行了外部验证。
nmCRPC具有较高的转移率和死亡率,但目前仍缺乏能够预测nmCRPC患者转移风险的预后模型。为此,我们以无转移生存(MFS)期作为研究终点,对包括新型内分泌药物(NHT)使用、基线PSA水平、PSADT、以往接受的治疗、Gleason评分、种族及实验室指标在内的13个临床特征进行了10种机器学习模型及其组合的预测分析。
在内部验证中,预后模型的C指数为0.704(95% CI 0.70-0.747),并在外部验证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tAUC在40个月的随访期内均大于0.70)。在风险评分分层策略中,与低风险组相比,中风险和高风险组的转移风险比(HR)分别为1.70(95% CI 1.38~2.08)和4.66(95% CI 3.85~5.63);而根据风险因素计数进行分层,HR则为1.98(95% CI 1.50~2.61)和4.17(95% CI 3.16~5.52)。
本研究开发并验证了一种机器学习预后模型,用于预测nmCRPC患者的转移风险。该模型能够辅助nmCRPC患者的风险分层,为后续策略提供指导,并帮助选择个性化的治疗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