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第46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于当地时间2023年12月5-9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正式召开。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2023SABCS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专题活动,汇聚亮点研究,对话领域专家,精彩持续、值得关注!
本次大会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张剑教授团队有多项研究入选,本期“2023SABCS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对话研究者,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对团队入选研究进行深入解读。
请您从团队入选研究出发,谈谈SERD类药物的发展历程以及这项研究对乳腺癌诊疗发展的价值。
在本次SABCS会议中,我们团队一共有3项研究作为大会Poster发布,其中有一项研究就是关于口服SERD类药物,这个药物的名称叫作SIM0270。
首先,这项研究是一项首次人体Ⅰ期临床研究,共有36名患者接受了从10 mg到300 mg不同剂量的给药模式,每天给药一次,最终基本确定了60mg和120mg是值得在未来探索的剂量,也就是Ⅱ期推荐剂量RP2D。
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患者的耐受性不错,有1/4的患者存在基线ESR1突变。总体来讲,药物的毒副反应主要是窦性心动过缓,但是79%的患者没有症状;也有2例3级QT间期延长。最后,经过整体判断,200mg是最大耐受剂量(MTD),60mg和120mg是未来开发的剂量。
在2023年8月数据截止时,有50例患者可以评估疗效,其中4例达到部分缓解(PR),有效率为8%左右,但是临床获益率(CBR)较高,达到了25%。而且非常特别的是,所有脑转移的患者,最后没有一例因为脑进展而出组。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这也证实了这一口服SERD类药物SIM0270具有一定的脑渗透性。
总的来讲,我们今天所提到的口服SERD类药物,应当是现行内分泌治疗的更进一步。现行内分泌药物包括他莫昔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芳香化酶抑制剂(AI)、氟维司群、口服SERD类药物等,这几代药物越来越体现了我们对雌激素以及雌激素受体环境的调控。
口服SERD类药物往往比氟维司群使用剂量更大,因为它是口服给药。同时,既往也有很多相关研究,比如在国外,艾拉司群已经通过Ⅲ期临床研究上市了,且在后线治疗中获得了单药治疗许可,也列入了国内的一些相关指南。
然而,单药治疗并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口服SERD类药物的疗效,所以我们的研究中还开展了口服SERD类药物SIM0270联合哌柏西利或者联合依维莫司的相关探索,这将为口服SERD类药物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空间。
正如刚才所提到的,越来越多的口服SERD类药物在国际领域内进行研发和探讨,可以看到起始的药物如阿斯利康相关产品camizestrant,还有罗氏、礼来等越来越多的研发机构都关注到相关的内分泌治疗领域。我们期待可以利用每个药物的不同特点和毒副反应谱差异,在进行相关临床选择的时候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但不管怎样,我们所研究的SIM0270在未来还有很多的成长空间,也希望未来在内分泌解救治疗中可以有更多数据呈现给大家。
SERD类药物在未来创新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中还面临哪些难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口服SERD类药物的适用人群到底是全人群还是ESR1突变人群,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争议。因为FDA最终批准艾拉司群的适应证是ESR1突变患者,这一人群的治疗获益更大。但从原理来讲,野生型、没有ESR1突变的患者理论上也能获益,只不过其获益可能和氟维司群或者其它药物的获益相当。所以,将来口服SERD类药物的适用人群到底是ESR1突变还是非突变人群,仍需要更多的证据。
2.不同SERD类药物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可以诱发电位异常而导致相关不良反应,比如眼睛散光、心肌电位异常致窦性心动过缓等,但并不是在所有的药物中都会出现。所以,我们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鉴别发生不同事件的原因,我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也应当尽量选择毒副反应相对较少的药物。这是口服SERD类药物之间的一些内部差别,在选择时应加以注意。
3.口服SERD类药物成为一个新的内分泌治疗药物选择,未来它的最佳伙伴是什么?它的定位怎样?是否可以直接在一线治疗中挑战AI?这些问题尚待解决。目前,氟维司群在一线治疗中的挑战暂未成功,相关临床试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在二线治疗的联合用药中,它联合靶向药物如PI3K抑制剂、ATK抑制剂、mTOR抑制剂等,是否可以优于对照组,甚至于在强化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值得在未来进行深入探索的。
所以,在面临这些问题的同时,这一类药物还有着很多的探索空间。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团队其他两项入选研究。
另外两项研究也是在吴炅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开展的两项研究。
第一项研究是PD-L1和VEGF-A双特异性抗体PM8002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一项Ib/Ⅱ期临床研究。
这项研究获得了很好的结果,之前也曾在其他的会议中进行报道,但是并没有将所有内容阐释清楚。这次大会中所报道的PM8002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以下几项内容:
1. 在三阴性乳腺癌中一线联合抗血管生成、抗免疫治疗比单纯免疫治疗的有效率可能有所提高,PFS期可能有所延长。
在入组的42例患者中,双抗加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有效率达到了78.6%,疾病控制率达到了95.2%,起效时间特别快,只需1.9个月,大约相当于两个给药周期。其PFS期在报告提交时是9.2个月,但到会前再次分析时,PFS期已经极大地延长了,基本可以达到13、14个月左右,已经明显高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免疫治疗,比如GS001的TORCHLIGHT临床研究。TORCHLIGHT研究结果已经促进了相关药物的正式审批,但是我们这项临床研究的PFS期和有效率可能将进一步提高。
2. 在整体治疗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一联合方案不仅在PD-L1高表达患者中有效,在PD-L1低表达患者中也有效,证明抗血管生成可能是可以导致免疫治疗重新起效或者发挥联合增效作用的治疗方案。这一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有很多,在此不作赘述。
总之,这项临床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一线治疗使用免疫联合双抗+白蛋白紫杉醇有值得未来注册研究的空间,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性。
另一项研究是关于一种双特异性抗体ADC的探索。这一药物曾在ASCO年会中报道过其在肺癌和头颈部肿瘤中的数据,其在难治性肿瘤中的疗效都是非常好的,本项研究的结果将由吴炅院长在大会现场进行报告。
这次报告一共纳入数十例患者,如果加上既往数据,共计127例患者,其中35例是三阴性乳腺癌,38例是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23例是HER2阳性乳腺癌。这些患者达到response的三阴性乳腺癌是31.4%,激素受体阳性是44.7%,HER2阳性是39.1%。
这项研究说明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的ADC在未来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也使我们在三阴性乳腺癌以及其它瘤种当中多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所以,双特异性抗体ADC在乳腺癌当中,未来也是值得开发相应的适应证的。
研究标题: A Phase Ib/II Study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M8002 (Anti-PD-L1 x VEGF-A Bispecific Antibody) in Combination with Nab-Paclitaxel for First Lin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中文标题:一项评估PM8002(抗PD-L1×VEGF-A双特异性抗体)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Ⅰb/Ⅱ期研究
研究简介:
研究展示了PM8002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Ⅰb/Ⅱ期研究结果。PM8002是一种靶向PD-L1和VEGF-A的双特异性抗体。
研究共纳入42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患者(未接受过全身治疗)进行Ⅰb或Ⅱ期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或客观缓解率(ORR)。截至2023年6月30日,42例患者接受了治疗,并至少评估了一次疗效。总体ORR为76.2%(32/42),确认的ORR为57.2%(24/42),总疾病控制率(DCR)为95.2%(40/42),且在不同PD-L1联合阳性评分(CPS)亚组中均获得了优异的ORR和DCR,安全性可控。
PM8002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TNBC一线治疗中显示出快速、深度、持久的疗效。
研究标题: BL-B01D1, a first-in-class EGFRxHER3 bispecific antibody-drug conjugate,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nd other Solid Tumor: Results from a phase 1 study.
中文标题:BL-B01D1,一种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和其他实体肿瘤患者:来自1期研究的结果
研究简介:
BL-B01D1是一种新型EGFR×HER3双特异性ADC,这项研究展示了它在乳腺癌中的1期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研究纳入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和其他实体肿瘤患者,在剂量递增(D-ESC,i3+3)阶段,BL-B01D1静脉注射剂量为每3周第1天和第8天2.5 mg/kg(D1D8Q3W)或每3周第1天5.0 mg/kg(D1Q3W)。一部分患者将进入剂量扩展(D-EXP)阶段。
截至2023年6月26日,42名患者入组并接受了至少一剂BL-B01D1(D-ESC,n=8;D-EXP,n=34),包括41名BC患者和1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5.0mg/kg D1Q3W时,仅观察到一例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未达到MTD。D-EXP剂量为2.5mg/kg D1D8Q3W。最常见的TRAEs(>10%,所有等级/≥G3)为白细胞减少(67%/24%)、中性粒细胞减少(55%/33%)、贫血(55%/26%)、血小板减少(60%/24%)等。未观察到ILD。24例患者可评估疗效(至少1个肿瘤评估)。(会中将报告最新数据。)
BL-B01D1在标准治疗失败的转移性/局部晚期乳腺癌,特别是TNBC患者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且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研究标题: A first-in-human phase 1 study of SIM0270, a brain-penetrant oral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degrader (SERD), in patients with ER+/ HER2-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中文标题:一种脑渗透性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SIM0270在E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首次人体1期研究
研究简介:
SIM0270是一种具有脑渗透性的高效口服SERD类药物,这项1期研究评估了SIM0270作为单药和/或与哌柏西利或依维莫司联合治疗HR+/HER2-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抗肿瘤活性。1a期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SIM0270作为单药治疗的MTD和/或推荐2期剂量(RP2D),研究包括剂量递增阶段和剂量扩展阶段。
截至2023年5月22日,45例女性患者接受了剂量水平为10mg(n=4)、30mg(n=4)、60mg(n=9)、90mg(n=6)、120mg(n=11)、200mg(n=5)或300mg(n=6)的SIM0270治疗。中位年龄为56岁(范围40~73岁),ECOG表现状态为0(18%)或1(82%)。大部分患者接受过多线治疗。33例(72%)患者有内脏转移,7例(16%)患者有脑转移。
最常见的TRAE是窦性心动过缓(51%),大部分TRAEs为1~2级。3级TRAEs为心电图QT间期延长、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升高、头晕,各有2例。TRAEs及DLTs可控。
SIM0270单药的MTD为200mg QD。脑脊液浓度测定提示患者脑内SIM0270浓度较高。药代动力学分析显示,T1/2约为70小时,AUC和Cmax随剂量增加近似线性增加。在31例可评估反应的患者中(根据RECIST 1.1标准),ORR为12.9%。根据RANO-BM标准,4例可评估患者的脑病变均稳定。在基线ESR1突变的患者和可用于分析的样本中,4/6(67%)的患者在SIM0270治疗后出现ESR1突变减少或丢失。
单药SIM0270在重度预处理的晚期或转移性ER+/HER2-乳腺癌患者(包括先前使用CDK4/6抑制剂和氟维司群治疗的患者)中耐受性良好,并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单药SIM0270的1a期剂量扩大正在进行中,RP2D将根据耐受性和有效性的进一步累计数据确定。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一期临床研究病房主任,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上海“医苑新星”杰青人才获得者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 副召集人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 YBCSG 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青委会 副主委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青委会 副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 常委
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研究管理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DE首批化药临床兼职审评员
获2023 十大医学先锋专家、2023“人民好医生”杰出贡献奖
《Diseases & Research》副主编
第一/共一/通讯SCI论文70篇(Lancet Oncol、Ann Oncol、 Nat Commun 、Clin Cancer Res、J Hematol Oncol等)
识别二维码进入“2023SABCS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活动专区,大会精彩内容尽在掌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