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近期举行的“MDT样板间肺癌全病程管理”专题访谈中,七位来自不同医院和不同科室的肺癌领域权威专家,围绕非小细胞肺癌的诊疗进展、多学科协作模式及临床实践要点展开深度对话。
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及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林琳教授作为引导主持人,她强调本次M访谈旨在构建肺癌全病程管理的标准化路径。她指出,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通过肿瘤内科、呼吸科、胸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甚至神经内科等多学科团队,协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基因检测、靶向治疗选择到不良反应管理形成闭环管理体系。
协和医大八年制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汪麟教授基于临床研究数据提出,采用三代ALK抑制剂如洛拉替尼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可使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累计无进展生存期(PFS)突破5年,有望十年。参数生存分析模型证实,三代药物起始治疗模式相比二代药物可显著延缓脑转移发生,而脑转移正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洛拉替尼凭借独特的分子结构实现高效血脑屏障穿透,成为预防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优选方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副主任医师吴熙教授进行分享,指出当前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呈现“二代+三代”序贯或直接三代药物起始的趋势。洛拉替尼虽在PFS延长和脑转移防控方面表现卓越,但需关注其引发的高脂血症及神经系统毒性。通过血脂监测、他汀类药物干预及剂量调整,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确保治疗安全性。
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肺癌中心米玉玲教授特别关注ALK阳性患者的年轻化特征。这类患者更易发生脑转移,需优先考虑洛拉替尼等能显著延长PFS且中枢神经系统保护力强的方案。同时,治疗方案需纳入经济因素考量,在保障疗效的前提下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实现治疗可及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副研究员李卫华教授强调,ALK融合基因检测需采用DNA二代测序技术,并结合RNA及蛋白层面多平台互补验证以提高准确性。随着靶向药物研发进展,需进一步细分ALK融合亚型及共突变模式,为精准分型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娟教授提出,ALK抑制剂相关认知功能下降需通过摩卡量表定期评估。早期发现主观认知障碍后,应优先实施非药物干预,包括睡眠管理、规律运动、地中海饮食及认知康复训练。仅在非药物措施无效且症状严重时,才考虑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并需严格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郑州市中心医院呼吸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余耀华教授分享一例45岁肺腺癌伴脑转移患者的诊疗案例。该患者接受洛拉替尼治疗后脑转移灶显著缩小,PFS延长至18个月,且高脂血症通过他汀类药物得到有效控制。此案例凸显MDT模式在复杂病例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需神经内科、心理科等多学科联合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本篇访谈原文涵盖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检测、药物选择、不良反应管理、多学科协作及真实病例验证等全病程管理要点,给临床上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和学习价值。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