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两款创新抗体偶联药物(ADC)——靶向TROP2的芦康沙妥珠单抗与靶向HER2的博度曲妥珠单抗,分别公布了其突破性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在国际学术舞台引发广泛关注。这一重大进展,不仅印证了中国乳腺癌治疗正式迈入“国产ADC时代”,更深刻体现了我国医药创新体系从跟随到引领的深刻变革。值此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乳腺癌领域权威专家、四川省人民医院罗静教授,从临床价值、研发体系与全球战略三个层面,系统阐释国产创新ADC药物如何重塑乳腺癌诊疗格局,并为全球治疗路径贡献中国智慧。
破局CDK4/6i耐药
HR+晚期乳腺癌迎来ADC治疗新纪元
在CDK4/6抑制剂耐药后治疗选择较为局限的临床背景下,芦康沙妥珠单抗针对HR阳性晚期乳腺癌后线治疗的Ⅲ期OptiTROP-Breast02研究结果,于2025年ESMO大会以LBA形式发布,受到学界高度关注。
OptiTROP-Breast02研究为首个专门针对HR+/HER2-晚期乳腺癌全中国人群的Ⅲ期临床试验。其研究结果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组的中位PFS较化疗组有显著延长(8.3个月对比4.1个月;HR=0.35),体现了翻倍式的获益,直接回应了CDK4/6抑制剂耐药后缺乏高效疗法的核心困境。
OptiTROP-Breast02研究PFS数据
在客观缓解率上,芦康沙妥珠单抗组达到41.5%,显著优于化疗组的24.1%。在OS方面,尽管总生存期数据尚未成熟,但早期分析已显示出芦康沙妥珠单抗组极具潜力的生存优势(HR=0.33)。
在安全性评估中,芦康沙妥珠单抗组与化疗组相比,所有级别≥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的发生率相当。两组均以血液学毒性最为常见,整体安全性可控。值得关注的是,芦康沙妥珠单抗组的腹泻发生率较低,≥3级腹泻发生率仅为1.0%,显示出其在胃肠道安全性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治疗耐受性方面,芦康沙妥珠单抗组没有因TRAE导致的治疗终止,且研究期间未报告治疗相关死亡事件。这一安全性特征有助于维持治疗连续性,为患者长期获益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芦康沙妥珠单抗凭借卓越的疗效与可控的安全性,成功应对了CDK4/6抑制剂耐药后的治疗挑战,为HR+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管理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
革新HER2+治疗策略
博度曲妥珠单抗重新定义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
视线转向HER2领域,国产原研抗体偶联药物博度曲妥珠单抗展现出卓越的治疗潜力。其关键Ⅲ期临床研究(KL166-III-06)结果于2025年ESMO大会以LBA形式发布,并于同期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标志着我国在HER2靶向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KL166-III-06研究为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旨在直接对比博度曲妥珠单抗与T-DM1在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和紫杉类治疗的HER2阳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由盲态独立中心评估(BICR)的结果显示,与T-DM1组相比,博度曲妥珠单抗组患者的中位PFS获得了显著且具有高度临床意义的延长(11.1个月 vs 4.4个月;HR 0.39,95% CI: 0.30-0.51,p<0.0001),清晰地证明了博度曲妥珠单抗在遏制疾病进展方面的显著提升。在客观缓解率方面,博度曲妥珠单抗的ORR高达76.9%,显著优于T-DM1组的53.0%,体现了其强大的缩瘤能力,为快速控制疾病提供了保障。此外,尽管目前两组的OS数据均尚未成熟,但博度曲妥珠单抗组已呈现出明确的获益趋势(HR=0.62,95% CI: 0.38-1.03),为改善患者长期生存带来了极大希望。
KL166-III-06研究无进展生存期数据
KL166-III-06研究客观缓解率数据
KL166-III-06研究总生存期数据
博度曲妥珠单抗差异化优势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其对难治人群的广泛有效性。研究入组了高比例的难治患者,53%的患者既往接受过2种以上抗HER2治疗,接近60%的患者既往接受过TKI治疗。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患者既往接受的抗HER2治疗线数如何、是否伴随内脏转移、是否使用过帕妥珠单抗、是否使用过抗HER2 TKI,博度曲妥珠单抗组均展现出持续且一致的PFS获益,证明了其疗效的广泛性和稳健性。
KL166-III-06研究亚组分析数据
基于上述卓越数据,博度曲妥珠单抗成功挑战了T-DM1在HER2+晚期乳腺癌中的治疗地位,有望重塑HER2+晚期乳腺癌二线及以后的治疗格局,确立在该领域国产创新药的新标准。重要的是,博度曲妥珠单抗为临床日益增多的TKI经治后患者提供了明确高效的治疗方案,精准应对了该群体的未满足需求。此外,其在后线治疗中奠定的坚实疗效基础,也为该药向一线解救、辅助及新辅助治疗后强化治疗等更前线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有力依据,为未来治疗策略的优化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开辟了新的方向。
构建创新药物可及性体系
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价值转化
为推进国产创新药物从研发成果到广泛惠及患者的进程,构建多层次、高效率的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罗静教授表示,提升药物可及性的核心在于医保政策的积极支持。及时将具有明确临床价值的国产创新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可显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为药物广泛可及提供基础性保障。
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网络。通过推动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补充型商业健康保险(如“惠民保”“惠蓉保”项目)的发展,构建多元化的费用共担机制,可拓宽患者支付渠道,扩大创新治疗的受益人群。
在临床落地环节,需着力打通医院药房配备与处方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促进创新药物在医院药房的快速配备,确保患者能够及时、便捷地获取所需药品,保障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与此同时,专业学会亦承担重要角色。通过及时将药物成熟用法纳入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形成规范化的临床应用指导,为各级医师提供清晰的用药依据,将有力推动治疗实践的标准化与同质化。
此外,面向患者的科普宣教同样不可或缺。借助权威媒体与医务人员的专业传播,提升公众对创新药物临床价值的认知,促进患者在诊疗决策中的主动参与,可形成由认知驱动需求的良性循环。罗静教授举例指出,当前已有不少患者通过公众号等渠道及时获取新药信息,并在门诊中主动与医生沟通,表达对尽早应用创新治疗方案的期望,推动了药物的临床普及。
引领全球创新浪潮
中国智慧从跟跑迈向领跑的战略布局
芦康沙妥珠单抗与博度曲妥珠单抗的成功,清晰勾勒出中国医药创新走向国际的可行路径,也为本土药企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重要借鉴。这些药物的成功历程表明,高标准的临床研究数据是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基础。这提示我们应当始终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确保研究数据的质量经得起国际检验。
在此基础上,保持开放合作的心态至关重要。国际化的成功往往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结合自身研发特长,与具备丰富国际经验的伙伴开展战略协作,能够有效提升创新成果的成功与全球影响力。
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医药创新要在全球竞争中确立自身地位,必须坚持差异化与源头创新的发展路径,开发出具有独特临床价值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研究者应逐步超越“跟随者”的角色,凭借对本国疾病特征与患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在研究设计、终点选择、人群定义上发出更强音,争取国际研究的主导权。
以芦康沙妥珠单抗和博度曲妥珠单抗为代表的中国ADC药物,不仅凭借坚实的临床数据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刻下了鲜明的中国印记,更以其成功的研发与国际化路径,为中国医药产业的整体创新升级提供了范式参考。随着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与全球化战略的纵深推进,凝聚着中国智慧的创新成果必将更深刻地影响全球乳腺癌治疗格局,并为全人类抗击肿瘤的共同事业贡献独特价值。展望未来,一个更加开放、协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医药创新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并将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前沿。
审核丨四川省人民医院罗静教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