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文献学习:蛛网膜下腔出血(三)

2024-01-23作者:李稳资讯
非原创
SAH并发症的新认识


传统的SAH常见并发症为再出血、CVS、脑积水。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injury,EBI)在SAH预后中所起的作用较CVS更重要;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并非都是由CVS所引起;TCD在诊断SAH后CVS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等。

一、早期脑损伤——影响SAH预后可能的始作俑者?

EBI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EBI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待SAH后的脑损伤,指SAH后72小时内所发生的整体的脑部损伤。近年来的研究认为,EBI的病理生理过程起始于动脉瘤破裂伊始,在SAH病程中的作用较CVS更重要,与迟发性CVS、DCI及预后不良有着密切联系。目前主要在动物模型上研究EBI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全脑缺血、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血液毒性作用、自噬及以上所有的病理生理改变最终导致的细胞凋亡与坏死。EBI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而且多来源于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对临床患者SAH后EBI的预防及治疗并没有形成有效措施。因此,EBI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从而达到延缓或阻止EBI进程,降低SAH病死率的目的。


二、SAH后脑缺血性改变新进展——SAH治疗的热点、难点

(一)脑血管痉挛——影响SAH预后的关键因素

1927年Moniz首次进行人脑血管造影,1937年Dandy首次实施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1951年Ecker首次根据脑血管造影作出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国内外权威神经外科专著的定义,脑血管痉挛即“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CVS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急性CVS和迟发性CVS。急性CVS的机制目前认为是SAH后流入脑脊液中的血液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和化学刺激所致的暂时性脑血管收缩,对脑血管功能影响不大。发生在SAH后3~4小时,可很快缓解。迟发性CVS一般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为高峰期,2~4周后逐渐减少,与DCI的发生及SAH的预后密切相关,可致20%~40%的患者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或死亡,本文主要介绍迟发性CVS。

在血管造影显示,CVS的发生率高达70%以上,约33%的患者有血管造影显示的CVS及明显的临床症状,43%的患者有血管造影显示的CVS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剩余24%的患者无血管造影显示的CVS及临床症状。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测哪些患者会发展为临床症状明显的CVS。CVS的发生与出血次数、出血量及脑沟、脑池的积血量多少有关。痉挛的血管以大脑前、中动脉多见,位于破裂动脉瘤附近,偶见于椎基底动脉。当受累血管的管径减少60%以上时,患者症状明显。

CVS的发病机制复杂,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血液及手术器械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②血块压迫、血管壁营养障碍等导致血管壁结构破坏;③氧合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并释放氧自由基造成的损伤;④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5-HT)、儿茶酚胺、血红蛋白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缩血管作用;⑤颅内压增高,过量脱水治疗而不及时补充血容量;⑥血管壁的炎症和免疫反应。近年来的研究集中在血管活性物质方面:动脉瘤破裂后,一些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入蛛网膜下腔,如生物胺(如组胺和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前列腺素、血栓烷类、白三烯、内皮素、血红蛋白、一氧化氮和自由基等。这些物质引起CVS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据报道有以下几种:①平滑肌的收缩;②内皮功能障碍;③炎性改变;④基因表达异常。SAH后CVS的诊断:①头痛、脑膜刺激征、发热进行性加重;②意识障碍加重;③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和颅内高压症;④CT扫描示蛛网膜下腔积血厚度>1mm;⑤脑血管早期造影提示脑血管痉挛、收缩。TCD在诊断SAH后CVS中的应用:通过反复床边检查TCD可以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判断是否发生大血管痉挛、痉挛的程度、发展过程,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及评价治疗效果。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为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峰值大于200cm/s和/或平均流速大于120cm/s。这一指标与血管造影显示的严重血管痉挛基本相符(图-3)。

图片

图片

图-3 SAH患者CVS TCD所见A.SAH患者头颅CT;B.SAH患者发病5天后有CVS症状,TCD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流速达215cm/s;C.患者CVS缓解后TCD流速降为130cm/s

(二)迟发性脑缺血——与SAH预后直接相关的最新认识

DCI一般发生在SAH后4~12天,逐渐发病,可有新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或意识水平下降,可进展为脑梗死,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或死亡。DCI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迟发性CVS有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迟发性CVS并非DCI的唯一机制。研究显示,有1/3严重CVS的患者未发展为DCI,1/3发生DCI的患者无CVS,而且临床上使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虽然改善了CVS,但是DCI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并没有显著改善,这也提示还有其他机制参与了DCI的发生。除迟发性CVS外,其他被提出的机制有:

1.微血栓形成 尸体解剖研究证实SAH患者血管存在微血栓。SAH后不久微血栓开始形成,首先血小板在脑实质内软脑膜小动脉微血管内聚集被激活。并释放血栓素,它使远端微血管收缩和血流动受限。血管内皮损伤使胶原蛋白外露,凝血反应被激活。



2.皮层扩散性抑制学说 皮层扩散性抑制是指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受到刺激后,局部脑电活动低落,并以2~5mm/min的速度扩散。其典型特征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缓慢传导的除极引起突触活动暂时抑制。当细胞大量除极时,会导致离子和神经递质的重新分布,细胞外钾离子和谷氨酸升高,引发其他除极,最终使神经元失活。SAH后引起皮层抑制性扩散的机制复杂。动物实验发现,各种病理条件导致的短暂性局部缺血等都可以诱发皮层扩散性抑制,其中CVS可以降低皮层扩散性抑制的阈值,使机体更容易发生皮层扩散性抑制;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SAH后血细胞破裂产生的物质的刺激等也可引发皮层扩散性抑制。继发于皮层扩散性抑制引起的低灌注将使神经元的能量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增加恶性病理循环,最终导致脑梗死。



3.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循环部分,具有调控血管阻力、维持动脉血压和血流灌注的作用。脑微血管内径以及血管壁的改变可能导致脑血流量下降,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微血管可以发生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脑血流量下降,有可能导致脑缺血。

4.脑血流自动调节障碍  脑血流自动调节是指当脑灌注压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脑血管能够将脑血流量维持在相对稳定范围内的能力。Budohoski等对98名SAH患者进行了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的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可以提高了DCI发病的概率,而血管痉挛对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并无明显决定性作用。多因素分析显示,早期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是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Budohoski等人进行一项前瞻性试验发现,在SAH继发的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失衡,可以明显增加脑缺血风险。Jaeger等人用脑组织氧分压反应性指数对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进行评价发现,脑组织氧分压反应性指数较高的患者预后往往不良,同时研究还发现,随着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越来越差,SAH患者神经功能障碍也逐渐加重。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炎症反应、高血压、高血糖、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浆皮质醇激素水平增高、吸烟等与DCI的发生有关。


作者:jerry
来源:神经内科及重症文献学习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