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杨帆教授: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开局元年 筛查价值再次实锤

2018-12-20作者:商务发展中心二中心-刘娟观点
胸部肿瘤

外科微创技术的推广让肺癌早诊早治疗得以真正落地,而当前围术期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热点研究又为肺癌诊疗的迈进添了“一把柴”。

自2001年起,每年的11月被设立为“全球肺癌关注月”,旨在呼吁世界各国重视肺癌的预防,提高人们对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识,普及肺癌的规范化诊疗知识。今年的全球肺癌关注月,我们特别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杨帆教授,请他谈谈近年来肺癌诊疗尤其肺癌外科的重大改变。


01 肺癌早诊价值的证实和早治的落实

近年来,肺癌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外科和内科治疗的进展很快。在肺癌的诸多热点话题中,您最感兴趣的是哪些?

杨帆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最感兴趣的自然是与肺癌外科相关的进展。近年来最重要的进展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早诊价值的证实和早治的落实;二是新治疗应用于可手术肺癌。

肺癌早期诊断的推动得益于肺癌筛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美国NLST研究筛查了5万余名重度吸烟者,第一次证明了肺癌筛查的价值,为肺癌筛查提供了首个证据,并推动了低剂量螺旋CT的应用。它首次证明了每年在高危吸烟者中进行连续3年的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以降低20%的肺癌相关死亡。研究发表后,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筛查指南的制订。作为一项研究,它改变了各国的公共健康政策,其影响力在历史上称得上前无古人。

今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一项来自欧洲肺癌筛查的NELSON研究也发现,肺癌筛查可有效降低肺癌特异死亡。有趣的是,该研究发现,对于吸烟人群,女性筛查的获益甚至比男性大。这项研究不单再次证实肺癌筛查对吸烟者的必要性,同时也提出女性吸烟者更应该增加保健意识。

现在,随着大众保健意识的提升和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的确越来越多人会去做筛查,从而做到肺癌的早期诊断。下一个问题是如何把早期诊断落实为早期治疗。

早期治疗的落实,得益于胸部微创技术的发展。在肺癌外科方面,过去二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现在以电视胸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的探索、成熟、推广和成为主流。

微创技术用于肺叶切除的首次报道是在20世纪末,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成熟和数据积累,到2006年,胸腔镜手术第一次出现在肺癌指南中。当时的论调是,微创是肺癌治疗的可选方式,但前提是整个过程必须符合肿瘤治疗原则。到今天,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指南已将胸腔镜手术作为早期肺癌治疗的推荐手术方式,这是非常重大的进步。

以前肺癌传统手术需要开胸,标准的后外侧开胸切口被认为“最残忍”的。由于胸廓是半骨性结构,开胸手术需将肋骨牵开,这对肋骨间走行的神经有极大的损伤。有统计,开胸术后约1/3的患者遗留非常严重的术后疼痛,可以说治好了肺癌又衍生了癌痛等疾病。微创手术开展后,因为它极大减少了患者的手术痛苦,同时降低了大约40%的围术期并发症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由于胸腔镜手术微创、痛苦低、恢复快,这使得患者和家属不再畏惧手术,不再抗拒治疗,使得早诊能够落实为早治。这一点在临床工作中印象非常深,得益于微创技术的开展,患者的迟疑、观望、焦虑都明显减少,治疗的关口有效前移。可以说,外科微创手术的成熟、推广,到现在成为标准治疗,让早诊能真正落实成早治。我们统计了国内多地区的数据,国内肺癌微创手术的比例将近一半,这个数据发表在国际权威的《Chest》杂志。

同时,微创技术对于胸壁肌肉损伤小,术后上肢活动几乎没有影响,不仅使绝大多数患者疾病得以治愈,还能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中,完全摆脱“病人”的帽子,重新担当起社会家庭身份,避免了因病致穷,降低了家庭负担。这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社会意义的。

在手术技术发展和治疗关口前移的“利好”作用下,早期肺癌的疗效已经相当好。我科在《胸部肿瘤学》杂志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早期(Ⅰ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可在90%以上,相当高了。

除了微创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内科新药物的应用也增加了早期肺癌获益,这也是我关注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围术期靶向治疗的应用。中国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和里程碑式的工作,将晚期有效的药物治疗前移,使手术患者也能从药物中获益。未来,免疫治疗也将进入围手术期治疗,且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结果公布了。


02 围术期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中国数据陆续“出炉”

刚刚结束的WCLC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肺癌领域也发布了若干重要研究,您最关注的有哪些?能否简要介绍。

杨帆教授:现在的胸外科不再只是外科技术,围术期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成为热点话题,美国胸外科会议甚至将围术期免疫治疗设置为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反映出肺癌的发展趋势。

在围术期靶向治疗的探索中,中国学者是历史的创造者。

今年ESMO年会上,首个关于靶向新辅助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CTONG1103研究)结果发布,由吴一龙院长报告,这也是与外科相关的进展。研究显示,在ⅢA-N2期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新辅助/辅助治疗中,厄洛替尼组的有效率优于吉西他滨/顺铂组合[54.1%(95%CI 37.2%-70.9%) vs 34.3%(95%CI 17.7%-50.8%)](p=0.09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厄洛替尼组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21.5个月(95%CI 19.3-23.6) vs 11.9个月(95%CI 9.1-14.7)](P=0.0003)。

虽然这是II期研究,是阶段性的研究结果,总体生存率(OS)数据尚不成熟,但代表我们在新辅助靶向治疗上走出了一步,后续结果值得期待!

去年ASCO年会和WCLC年会上,中国学者也做了靶向辅助治疗的报告(ADJUVANT研究和EVAN研究),这两项研究于今年分别在《柳叶刀•肿瘤》和《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发表。随后中国肺癌指南做出相应修改,将晚期靶向治疗引入早期手术患者治疗中,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改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可以说是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元年。有三个标志。

  • 今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项Ⅰ期可行性试验,共纳入21例患者,最终有20例进入手术,结果显示有45%的患者的手术标本中残留肿瘤细胞不超过10%,即达到主要病理缓解。这项研究首次将免疫治疗放在术前,结果显示了非常好的效果。

  • 今年ASCO、WCLC、ESMO上,都有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结果被报道,涉及了至少三个药物: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共同趋势是:这些药物在术前使用能够使大部分患者的肿瘤组织坏死,甚至ASCO年会中的NADIM研究结果显示,60%的肿瘤患者实现了病理完全缓解(pCR),这个数据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接下来我们要确定的是,这么高的肿瘤坏死率能否真正转化成患者的生存获益;这些小样本研究是否能在更大样本的研究中得到确认。可喜的是!这几项关于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Ⅲ期研究已在全世界开展,中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今年在老牌的胸外科杂志,美国《胸外科年鉴》上也开始发表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探索结果,如伊匹木单抗在围手术期的使用,以及不可手术患者免疫治疗之后手术的探索性研究。

当然截止今天还只有小样本数据,后续需要大样本的Ⅲ期研究,需要更多数据,尤其是生存结果,需要回答患者筛选、治疗周期、单药或联合等等问题!


03  “闻癌色变”将逐渐成为历史

《医学界》:通过这些年的诊疗经历,您觉得肿瘤防治,从医患认知,到社会重视度,到诊疗水平、药物研发水平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杨帆教授: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第一的恶性肿瘤。20多年前晚期肺癌生存率不到1年,治疗药物很少,现在随着技术进步、新药应用,肺癌生存已经可以按“年”来记录,肺癌诊疗的发展是实体瘤中最快的。所以肺癌并不可怕,它首先可防可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都能达到治愈,即使发现不够及时的患者也能极大延长生存,甚至实现接近慢性病的状态,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进步。

另外需要看到,技术手段的进步也在更新着我们对于肺癌的认识。比如现在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肿瘤基因组测序成为可能。这些测序结果如同给肿瘤细胞带上了身份标识,可以回答诸如演化、进展、耐药等动态过程,也能回答亚克隆起源的问题。采用这种思路,我们第一次发现呈磨玻璃样病灶可以存在肺内转移;利用高灵敏度的测序检测血浆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也为肺癌筛查、鉴别诊断、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监测、疗效评价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和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我相信,肺癌会真正转化成一个可治愈或可转变为慢性病的病种!


专家简介

image.png

杨帆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会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MDT专委会青委副主委,北京市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委会副主委外科组组长。Lung Cancer杂志编委,PlosONE编委。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