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编者按
:
一年一度的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无疑是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引人瞩目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它不仅汇集了全球顶尖的专家学者,更成为了推动血液学领域研究进步的重要平台。2023年,第65届ASH年会将在美丽的美国圣迭戈隆重召开,为期四天(12月9日至12日)的会议,将为我们揭示血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如何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管理和治疗,以及探寻新的治疗方案。
ASH年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全球血液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推动血液学领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每年的ASH年会,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他们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到这里分享、交流、碰撞思想。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涵盖了血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更代表了全球血液学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
本次大会中,报告了一项中国前瞻性,II期研究:放疗序贯替雷利珠单抗联合RCHOP治疗中国伴有大包块初治滤泡性淋巴瘤(FL) II期研究(2023 ASH Poster 1687)。
在此,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有幸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李维教授,对该研究数据进行介绍和解读。
研究背景
滤泡性淋巴瘤(FL)是一种较为常见的B细胞淋巴瘤,其发病率仅次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对于高肿瘤负荷的患者,化学免疫治疗已成为标准的治疗手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伴有大包块的FL患者往往面临着较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3。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放射治疗和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克隆抗体在FL治疗中的疗效逐渐得到了认可。放射治疗可以通过直接杀灭肿瘤细胞、诱导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而抗PD-1单克隆抗体则能够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恢复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功能。更重要的是,多项研究表明,放射治疗和抗PD-1单克隆抗体在FL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4-5。
本研究旨在评估放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RCHOP一线治疗伴有大包块的F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伴有大包块的FL患者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具体来说,我们将采用放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和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的治疗方案,对伴有大包块的FL患者进行一线治疗。我们将密切关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肿瘤大小、症状改善情况等指标,评估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同时,我们也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严密监测,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我们相信,通过这一研究,我们能够为伴有大包块的FL患者找到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他们的预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这也将为FL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发展。
本研究将围绕放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RCHOP一线治疗伴有大包块的F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展开深入研究。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淋巴瘤治疗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研究设计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对初治大包块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计划纳入20例初治大包块FL患者,以全面评估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流程如下:患者将首先接受放疗治疗,放疗剂量为18-24Gy。放疗结束后1~2周,患者将开始接受系统性治疗。系统性治疗方案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R-CHOP方案。替雷利珠单抗是一种免疫治疗药物,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R-CHOP方案则是一种经典的化疗方案,包括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等药物,它们能够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系统性治疗的具体方案为:替雷利珠单抗200mg在第1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利妥昔单抗375 mg/m2在第2天通过静脉滴注给药;环磷酰胺750 mg/m2和多柔比星50 mg/m2则在第3天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整个治疗周期为21天,共进行6个周期。
对于治疗后达到完全代谢缓解/部分代谢缓解(CMR/PMR)的患者,将接受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方案为每2个月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1次,直至2年。在第4、6个疗程后,将采用PET/CT评价患者的疗效,以评估肿瘤代谢情况。
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完全缓解率(CRR),即治疗结束后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完全消失的比例。通过对此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初治大包块FL患者提供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为他们的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除了主要终点外,本研究还将对其他疗效指标进行评估,如总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等。同时,我们还将密切关注治疗方案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乏力、感染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总之,本研究将为初治大包块FL患者提供一种新颖的综合治疗方案,旨在提高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生活质量。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FL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图1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截至2023年6月,共纳入6例患者。
表1:患者基线及疾病特征
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5例患者中期评估达CMR,至2023年6月仍处于缓解期。主要终点CRR为83.3%,总有效率为100%。
图2患者疗效
4例患者完成全部6个周期治疗。1例患者共治疗5个周期获得PMR,其后因新冠感染死亡。1例患者接受4个周期治疗后达到CMR,其后因COVID-19停止化疗。
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最常见的3 ~ 4级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66.7%)、血小板减少(16.7%)和白细胞减少(66.7%)。
结论
放疗序贯替利珠单抗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大包块FL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
专家点评·研究者说
滤泡性淋巴瘤(FL)是一种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占我国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HL)发病率的8%~23%。尽管FL是一种较为惰性的淋巴瘤,但Ⅲ一Ⅳ期的FL患者常常面临无法彻底治愈的情况。对于这些患者,肿物的大小通常成为治疗的重要指征之一,特别是当肿物直径达到或超过7cm时。这部分患者的比例约为20%至30%,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常规化疗难以达到完全缓解(CR)的疗效,这也是导致病情复发的主要原因。
深入探索FL的发病机制,我们发现其微环境中存在抗肿瘤T细胞的浸润,但这些细胞的功能却受到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F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药物能够解除免疫微环境的抑制模式,激发抗肿瘤T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已在FL中进行了小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靶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药物(如抗CD20抗体和免疫调节剂)联合使用时,可以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例如,放疗后给予替雷利珠抗体,放疗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凋亡,释放死亡信号,从而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这种协同增效的作用已在肺癌小鼠模型和多项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
基于这些前期研究,我们中心开展了前瞻性II期研究,初步结果显示疗效和安全性均表现出色,CRR达到83.3%,总有效率高达100%。尽管研究仍在进行中,但这些初步结果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我们计划在更大样本和更长时间的随访中进一步评估联合方案的可行性。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III—IV期FL、尤其是伴有大包块的FL患者是不可治愈的,容易出现反复复发。此外,复杂的信号通路和基因突变的存在也会对治疗预后产生影响。因此,探索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更好地治疗FL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免疫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也将同步进行,以期为FL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靶点和策略。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了解FL的发病机制和免疫特性,我们已经在FL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面对这种复杂的疾病,仍有许多挑战等待我们去克服。我们相信,在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未来FL的治疗将会更加精准、有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审校专家: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会来教授、李维教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