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什么是小肠结肠炎综合征?
这是一种潜在的严重的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通常表现为在婴儿期出现呕吐,并经常伴有腹泻和嗜睡。牛奶和大豆蛋白是最常见的食物诱因,其他食物还包括谷物、蔬菜、水果和家禽。牛奶和大豆蛋白作为诱因经常同时出现,占了20%~40%,而大米和燕麦则占了30%。
急性病例可由一种或者多种食物引起,慢性病例则几乎都是因为牛奶或大豆蛋白引起。每1万名婴儿中有1.5~30人发病。65%~73%的患儿只对一种食物有反应,25%的患儿对两种以上的食物有反应,10%则为三种及三种以上。
儿童小肠结肠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以下:
⚫进食可疑食物后1-4小时出现呕吐
⚫需要急诊就诊或静脉输液
⚫低血压或低体温
⚫反应差或面苍白
⚫症状在数小时内缓解
急性病例常在婴儿期出现,偶见于年长儿,也会发生在成人身上。出现临床表现的时间和病程变化取决于接触刺激物的频率,患儿通常会在接触可疑食物后1~4小时出现剧烈呕吐,伴有腹泻和嗜睡,腹泻可能在摄入食物后5~10小时开始,症状持续可长达24小时。
呼吸系统症状和皮疹既不是急性病症的典型表现,也不是慢性病症的典型表现,但是患儿往往容易过敏,容易出现特应性皮炎或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但是血清IgE检测和皮肤点刺试验并不能预测疾病的发生。慢性患儿会因为反复、频繁的摄入导致呕吐、水样腹泻(带血或不带血)和发育不良。严重者可表现为苍白、嗜睡和低体温,甚至会进展为脱水和休克。
什么时候应该怀疑小朋友得了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呢?
这是个临床诊断,基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及症状缓解的时间来诊断,比如,急性症状会在摄入相关食物后数小时内消退,而慢性病例则要几天的时间才能消退。除了用可疑食物激发反应,并没有其他特异性检查或检验。
另外,小肠结肠炎综合征还是个排除性诊断,要排除病毒性肠炎和其他严重疾病,比如脓毒症等等。
2017年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会以及国际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协会宣传小组制定了第一份诊断和管理的国际指南。
慢性的诊断标准是常规基础上摄入可疑食物后,患者出现间歇性和进行性呕吐和/或腹泻的经典症状,可能伴随发育迟缓、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最重要的诊断标准是去除可疑食物后的症状缓解以及重新引入后1-4h出现呕吐复发。
急性诊断要符合主要标准和三个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
为在摄入可疑食物后1~4小时内出现呕吐,没有典型的经IgE介导的皮肤或呼吸道症状。
次要标准:
⚫进食可疑食物后反复呕吐
⚫伴有反应差、面苍白
⚫疑似症状需要急诊室就诊、静脉输液
⚫24h内出现腹泻(通常为5~10h内)
⚫低血压
⚫低体温
如何管理这部分小朋友呢?
指导家长急性发作时的紧急治疗,主要包括教导如何在家中进行口服补液治疗,如果口服补液治疗失败,就要去急诊就诊静脉补液。肾上腺素和抗组胺药物在治疗中没有效果,激素也不用于治疗。
急性处理重点在于补液,轻度患儿可以在家中口服补液,出现嗜睡、面色苍白等严重症状就一定要去医疗机构就诊。呕吐剧烈者可以使用昂丹司琼止吐。
长期管理包括严格避免接触触发食物,指导家长如何进行紧急护理以及过敏免疫专科随访。每12-18个月可在医院或急诊室进行一次食物激发试验,当然这项试验要通过专科医生的许可方能决定何时进行。
食物营养指导包括回避可疑食物,挑选合适的奶粉。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深度水解的牛奶配方,但10%~20%可能需要氨基酸配方,母乳喂养也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同时妈妈的饮食并不需要回避牛奶和/或大豆。
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预后通常良好,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就可以逐步缓解。
来源:儿科全科医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