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控制血压和血脂对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意义

2021-05-09作者:壹声资讯
脑血管病非原创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中信惠州医院 许莹莹


权威调查显示,在2017年之前,脑卒中曾是我国排行第一的全因死亡原因。在经过这些年的重视及认真防治后,尤其是各地医院卒中中心的建立,卒中已退出死亡因素前三,但仍排在前十位,不可小觑。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出血性脑卒中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死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根据国内外多年临床经验,造成脑卒中的诸多因素中有些是可防可控的,对这些造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提前进行积极的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率、降低脑卒中后致残率和提高脑卒中预后水平。


导致脑卒中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有哪些呢

(1)导致脑血管病的不可控因素有:年龄、性别、人种、遗传等。根据长期的调查研究,年龄的增长会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的各方面危险因素发生累计效应,从而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各个年龄段中,男性的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对比白人,我国45至74岁年龄段人群的卒中率、脑出血率也略高。有卒中家族史的人发病率较无家族病史的高出约30%。


(2)相对于不可控因素,导致脑血管病的可控因素对脑血管病发生率的影响更明显,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糖尿病、各类型心脏病、饮食营养、运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吸毒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二者常常相伴发生,并协同血管病变,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ASCVD)的发生。


血管损害是如何造成的呢


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是各临床上最常见且可干预的ASCVD危险因素,合并有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的患者,面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会增加3到4倍。


首先,血压的升高使血流剪切力增强,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的释放增加,造成血管内皮受损,炎症介质释放增加,巨噬细胞聚集。同时,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颗粒,尤其是低分子脂肪酸蛋白颗粒,会从血管内皮受损的缝隙进入动脉血管内皮下层,与聚集的巨噬细胞、胶原纤维等物质形成隆起的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的狭窄。而这些病变,又会进一步导致炎性物质的分泌,加重血管炎症的病变。


斑块变大后,血管狭窄程度上升,情况严重时会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甚至堵塞;变大的斑块,也可能从血管壁掉落,随着血流运转,堵塞大脑、心脏或肺部的重要血管,造成生命危险。


因此,同时管理好血压和血脂,对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在临床上称为一级预防。


血压的管理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我国,73%的脑卒中负担与高血压相关,即使是在正常血压范围内,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生的风险也越高。因此,控制高血压,尤其是干预收缩压,是减少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


进行一级预防前,应首先对患者进行总体风险评估,筛出高危和极高危的病人。当患者存在高血压的同时,还合并糖尿病(≥40岁)、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肾功能受损达3期以上等其中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则需归入高危或极高危组,进行更严格的降压治疗。对于不符合高危条件的患者,接下来根据年龄、性别、其他疾病等较低危因素,继续进行中低危的分层。


分层评估后,对于高危以上的患者,应尽早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非高危患者,也应立即开始生活方式的干预,若经过3个月的生活干预后仍然效果不佳,再根据个人情况开始药物治疗。


降压目标因患者而异:高危以上的患者,应进一步控制血压至130/80mmHg以下;小于65岁的中低危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140/90mmHg;65至79岁的老年患者,可放宽至150/90mmHg以下,但若能耐受,也应进一步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血压一般控制小于150/90mmHg即可。

   

药物方面,只要能有效降压,各类降血压药物均可使用,但应在专业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及耐受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血脂异常的管理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的发病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无论是否同时存在高血压等其他基础疾病。总胆固醇每升高1 mmol/L,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25%。


与高血压相同,所有发现血脂异常的患者,均需立即开始生活方式的干预,并贯穿生命的整个周期。而对于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不仅需要进行治疗性的生活方式干预,还应在此基础上开始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的一线首选药物,不仅因为它有强大安全的降LDL-C效果,还与其能改善血管内皮炎症等机理有关。


降低LDL-C是控制血脂的首要目标,根据ASCVD风险的分层,推荐降脂目标:极高危者LDL-C<1.8 mmol/L,高危者LDL-C<2.6mmol/L,中低危者LDL-C<3.4mmol/L。


研究表明,服用同等剂量的他汀后,亚洲人的他汀血药浓度水平明显高于高加索白人,且同等他汀剂量下中国人的不良反应率也高于欧美人。这是基因差异导致的结果,因此,我国人群普遍不适用高强度剂量的他汀。因此,对中国人而言,进行一级预防治疗的人群,首选低中强度剂量的他汀治疗。


中等强度的他汀剂量包括:瑞舒伐他汀5~10mg/日,阿托伐他汀10~20mg/日,辛伐他汀20~40mg/日,洛伐他汀40mg/日,普伐他汀40mg/日,氟伐他汀80mg/日,匹伐他汀1~2mg/日,血脂康1.2g/日。


对于部分不能耐受他汀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非他汀类药物来降低LDL-C,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烟酸、PCSK9抑制剂等。但这些药物虽能降低LDL-C水平,却对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效果存在争议。这也从侧面说明,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意义,不仅仅在于降血脂。


小结


卒中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对其进行积极的提前干预势在必行。我国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群体十分庞大,提高对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危险性的认识并进行积极管控,对国民健康和减轻医疗保险负担有着重要意义。


影响卒中的因素有很多,而无论是存在何种危险因素,对生活方式的干预和饮食的调节都是贯穿始终的治疗核心。良好的作息、低盐低脂的饮食、营养全面的食物搭配、适量的有氧运动等等,都是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在此基础上对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高、中、低危分层结果采取对应的药物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一级预防效果。


来源:岭南药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