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在这一背景下,融合现代医学与传统智慧的中成药,因其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的独特优势,在心血管事件链的全程管理中展现出重要价值。
2025年9月18-21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会(CSC 2025)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介入心脏病学大会、2025长安心血管病学大会在西安隆重举行。在20日的“心血管事件链全程管理专题会”上,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彭道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爱群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寿锡凌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田文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牟建军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江苏省人民医院王连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郭远林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韩晶岩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小华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姜馨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家富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余静教授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个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优化心血管事件链全程管理、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
王连生教授作“中西医结合构建CAD药物治疗新标准”报告时表示,目前,常规的CAD二级用药存在药物抵抗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用药依从性逐渐下降,亟需建立兼顾疗效及安全性的CAD药物治疗的新标准,以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干预CAD治疗,以迎合不同患者特点及偏好选择,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CAD临床疗效,并保障治疗的安全性。而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代表的中成药,正是符合上述新标准的优选药物。
复方丹参滴丸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模式,起到抗炎、调节氧化应激及脂代谢紊乱、修复血管损伤等功效,达到治疗CAD的目的。同时,复方丹参滴丸联合β受体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可助力CAD患者减少心绞痛症状和运动引起的缺血,提高疗效。在安全性方面,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传统西药可降低阿司匹林出血事件,减少头痛、血压降低、大汗、心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近期,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王连生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CODE-AAMI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 Biomed Res。研究共纳入我国11个临床中心247例患有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AMI)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n=126)或安慰剂组(n=121),随访48周,旨在评估复方丹参滴丸在改善AAMI患者心功能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鉴于AAMI与HF风险增加存在密切关联,该研究特别针对首次发生AAMI的患者展开,更精确地探究心室重构对心功能的影响,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既往存在的心肌损伤的干扰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在第24周随访以及第48周随访时,接受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在安全性方面,复方丹参滴丸组总不良事件发生数量、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数量与安慰剂组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方丹参滴丸对肝、肾功能及尿酸水平未见损害作用,药物安全性良好。
这项多中心、长周期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复方丹参滴丸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即LVEF水平)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有力地支持了复方丹参滴丸在AAMI患者中进行临床应用。同时,针对临床现有治疗药物可能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因素而使用不足的临床困境,复方丹参滴丸显示出明确的改善心功能的疗效,且不增加安全风险,或将为AMI后心室重构管理提供重要的新选择。
郭远林教授在分享“CAD合并DR的管理策略”时提到,CAD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临床上超1/4的CAD患者伴有糖尿病,伴有糖尿病的CAD患者预后更差,临床处理更为棘手。基于此,国内外指南均强调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共同预防与管理,所有CVD患者均应筛查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诸多并发症中,DR是较早发生的泛血管病变,其严重程度与CAD的进展显著相关。DR一旦发生,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进一步增加,且合并多重代谢紊乱越多,风险越高。从病理生理机制上看,氧化应激和炎症是CAD和DR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而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明确的抗炎和抑制氧化应激作用,可发挥内皮保护、改善微循环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助于CAD和DR的异病同治。目前,复方丹参滴丸已被《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等多部指南/共识推荐用于CAD及DR治疗。
韩晶岩教授阐述“补气活血复方中药改善心脏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和机理”时指出,中医具有独特的治疗微血管渗出和出血理论,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成药在改善心脏微循环障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举例来说,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质膜微囊和缝隙连接是微血管渗出的主要途径,缺血再灌注会引起心脏微血管损伤、心脏灌流量降低、心肌损伤,而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血管渗漏和微血管缝隙开放,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减轻心肌F-actin、心肌断裂和心肌梗死,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脏灌流量。另外,缺血再灌注引发的心肌损伤可继发心肌纤维化,而芪参益气滴丸可抑制再灌注后的心肌纤维化、心功能低下和心肌血流量降低。
戴小华教授作“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临床进展”讲座时强调,当前,我国心衰发病率不断上升,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提高其生存质量,是临床诊疗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从中医视角看,气虚血瘀贯穿于心血管事件链的始终,从循证医学证据上看,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可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的6MWT,且服用时间越长,提高效果越显著,并进一步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NYHA评分、MLHFQ评分),降低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在《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中,芪参益气滴丸被推荐用于气虚血瘀证型的HFrEF、HFpEF患者。同时已被国内三大心力衰竭指南同时收录,作为心衰治疗推荐用药。
姜馨教授作“中国心力衰竭指南解读:三部心衰指南的进展与异同”汇报时表示,《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三部指南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色。
在中成药推荐方面,《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4》在推荐治疗HFrEF的中成药中加入芪参益气滴丸,但未对中医中药治疗给出推荐级别。《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指南2021》根据心力衰竭分型、中医辨证分型,通过遴选和证据综合分析,明确了芪参益气滴丸、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等中成药治疗心衰的推荐级别。
目前已明确,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增加慢性HFrEF患者的6MWD、改善临床症状、降低BNP/NT-proBNP、提高LVEF;可改善慢性HFpEF患者的中医证候、增加6MWD、改善临床症状、降低BNP/NT-proBNP。另外,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是目前唯一可用于气阴两虚型心功能不全/心衰的中药冻干粉针,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此药物,可改善慢性HFrEF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6MWD、降低BNP/NT-proBNP、提高LVEF。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有望成为心衰“易损期”的有效治疗策略。
魏家富教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内溶栓专家共识(2025)》进行解读时提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治疗核心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灌注,PCI是此类患者首选的再灌注策略。然而,PCI操作过程中的远端栓塞和再灌注损伤,可使5%~50%的STEMI患者术后存在冠状动脉再灌注不充分、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在众多处理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和无复流/慢血流的方法中,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作为特异性溶栓药,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可显著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显著降低PCI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显著提高PCI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BG)2-3级的患者比例,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风险。合理、规范地应用此类溶栓药物,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改善血流和微循环,进而提高STEMI患者的中长期临床预后。
余静教授作“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看ACEI+D的地位”讲座时指出,时隔6年,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重磅更新。在降压治疗策略方面,新版指南提出了高血压治疗分级、分期、分型的新理念,并明确提及,联合降压药物治疗是提高降压达标率的重要方法,在药物选择方面,建议优先选择单片复方制剂(SPC)。
临床上,A+D(ACEI+噻嗪类利尿剂)的联合是高血压联合治疗的优先推荐方案,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作为A+D型SPC,在降压达标和靶器官保护方面有着充分的循证证据。研究显示,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周后,患者血压降幅达30.3/15.7 mmHg,血压达标率高达96.7%;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8周后,血压降幅达30/15 mmHg,血压达标率高达97.1%,且实验室指标改善显著,未增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另有研究发现,对于高血压伴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赖诺普利的基础上联合氢氯噻嗪较联合安慰剂可明显降低蛋白尿水平;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可有效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
心血管疾病带来的沉重疾病负担,始终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而中西医融合的诊疗思路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关键方向。此次会议不仅梳理了中成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循证证据,更搭建了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学术桥梁。
未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临床证据的积累以及诊疗规范的完善,中西医结合必将在心血管事件链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各环节发挥更深远的作用,为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注入更强劲的动力,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