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1年3月13日,一年一度的“The Art of Oncology-CSCO赛诺菲肿瘤治疗艺术高峰论坛”(以下简称AOO)于上海、北京、广州三地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同步举行,以波澜壮阔的肿瘤盛事开启新一年的奋进之旅。2021年AOO主题是“融时代智慧,探医学之艺”,此次高峰论坛融汇了肿瘤领域的时代创新与中国智慧,共同探索肿瘤治疗艺术之道。乳腺癌分会场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镇宙教授担任特邀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担任会议主席。近80位乳腺癌领域顶尖专家探究学科热点,梳理诊疗思路,畅谈未来方向,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2021AOO乳腺癌分会场视频回看
大道至简
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之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以“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未来(FUTURE)可期”为题做精彩报告。邵志敏在报告中谈到,目前,乳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分子分型时代,部分亚型已找到有效治疗靶点。然而,三阴性乳腺癌是“难治性乳腺癌”,其本质是一群混合型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均为阴性,预后差,缺乏治疗靶点,系统治疗以化疗为主。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探索之路可分为寻找优选化疗方案、多组学解释分子本质、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优化分型拓展内涵。其中,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提出的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是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模式,但仍有改进空间。丰富组学层次、拓展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内涵是未来发展方向。
悟者天成
乳腺癌临床研究的设计哲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在报告中谈到,乳腺癌临床研究促进诊疗指南更新与患者生存改善,目前我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开展数量稳步提升,且成果发表硕果累累。不同研究阶段和治疗靶点的乳腺癌临床研究争相斗艳,其中化疗、靶向、免疫等领域是乳腺癌临床研究的热点。徐教授总结到乳腺癌临床研究设计中的中国哲学体现在“志、势、器、术、法、道”六个方面。“志”在于国际舞台的中国声音、中国诊疗指南更新、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势”在于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器”在于PHOEBE、PUFFIN、UTD1、CBCSG010、SYSUCC001等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术”在于具体临床研究的研究设计、治疗方案选择、患者入组/治疗/随访、数据分析、疗效/安全性评估;“法”在于研究方法学、研究质量管理、治疗方案、研究结果;“道”在于科学、规范、创新、突破。
大师论道
乳腺癌领域发展之淬炼涌现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主持下,讨论嘉宾围绕“乳腺癌领域发展趋势”、“乳腺癌科研与临床的辩证关系”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河南省肿瘤医院崔树德教授在讨论中谈到,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是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预后差且缺乏有效靶向治疗手段。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找到了曙光,期待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取得更好成果来指导我国乳腺癌临床实践。
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教授认为,我国在三阴性乳腺癌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为我国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全新的希望,这是中国学者共同努力下的智慧结晶,期待未来5至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永胜教授围绕“乳腺癌科研与临床辩证关系”进行探讨,并强调乳腺癌领域的科研与临床属于相互促进关系。本次会议的精彩报告是源于临床实践中的难点与瓶颈,这些瓶颈往往是科研的突破口,应予以重视。
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强调了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等优秀临床研究的特点,感受到了中国学者在乳腺癌领域研究设计中的智慧,并期待未来改变乳腺癌临床实践。
安徽省肿瘤医院潘跃银教授也谈到了我国在乳腺癌领域科研水平的飞跃,主要体现在对乳腺癌疾病本质的认识、新药研发与现有药物方案优化、生物标志物等方面。
新芽甫冒
乳腺癌化疗“冷潮”中的“热思考”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王树森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的蓬勃发展以及免疫治疗的异军突起,乳腺癌的药物治疗高潮迭起,传统化疗的地位受到了一定挑战。乳腺癌新型治疗方案热浪涌现,化疗冷嘲中亟需热思考,王教授分别从化疗方案优化、化疗联合方案、新型化疗药物、去化疗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乳腺癌化疗现状。值得关注的是,HER2阳性晚期一线与双靶联合中,多西他赛获晚期乳腺癌国际共识指南第5版(ABC5)最高等级推荐。王教授在报告的最后总结到,通过对化疗方案的优化,如采用新的化疗模式、开发新的化疗药物、化疗与其他治疗模式的联合等,化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顺时应势
后疫情下的乳腺癌规范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谈到,在疫情时期,响应国家号召,为乳腺癌患者的规范诊疗贡献了力量,组织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乳腺癌合理化诊疗指南》,为疫情期间的乳腺癌方案合理调整提供了专家意见,比如结合疫情特点,每周一次的静脉药物可以改成每3周一次。目前全球仍面临新冠疫情挑战,中国疫情防控成果卓越。在后疫情时期,乳腺癌防治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乳腺癌治疗策略、远程医疗技术、疫苗与乳腺肿瘤、乳腺癌诊疗“新常态”四个方面。后疫情时期,乳腺癌治疗策略相比疫情期间需要适当调整,手术治疗、放疗、系统治疗等各个方面均需调整。远程医疗成为乳腺癌诊疗的新选择,需要关注乳腺癌远程诊疗带来的问题。同时,新冠疫苗陆续上市,乳腺癌患者面临接种疫苗的困惑,马教授详细介绍了乳腺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考量点。后疫情时期,乳腺癌诊疗与疫情防控并重,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
明辨慎思
从药学视角看乳腺癌的治疗药物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苏教授介绍到,乳腺癌治疗药物包括大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两大类。大分子药物抗HER2单抗是IgG1抗体,可诱导ADCC效用,诱导免疫激活,从而增强抗肿瘤活性。通过Fc修饰增强ADCC效应的抗HER2单抗可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疾病进展风险降低24%。多西他赛为代表的紫杉类药物属于小分子药物,其中多西他赛结构升级改善了抗肿瘤活性,其肿瘤抑制活性、效价强度、生存获益、患者依从性高于紫杉醇。除上述两类药物外,乳腺癌治疗还可通过药物联合用药发挥协同效应,如多西他赛联合抗HER2靶向具有协同作用机制,为早期及晚期一线治疗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此外,HER2与PD-1的协同作用机制为抗HER2治疗带来新思路。
大师论道
乳腺癌领域发展之新知新见
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范志民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厉红元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杨红健教授的主持下,讨论嘉宾围绕“后疫情下的乳腺癌管理”、“乳腺癌化疗的未来”、“药学与临床的结合”等多个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索中国乳腺癌领域的淬炼涌现与新知新见,共话乳腺癌领域发展与未来,探讨乳腺癌治疗艺术之道。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苏教授谈到,临床医生是临床试验的主导,而作为临床药理师来说,更注重药物临床管理等,如多西他赛三周方案的患者依从性优于单周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兴睿教授提到,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乳腺癌治疗处于停滞状态。经过疫情考验,诊疗与沟通手段都有所提升。后疫情时代,治疗方式与用药手段的改变为未来探索指明了方向。
宁夏医科大学总院肿瘤医院刘新兰教授强调应在乳腺癌管理中灌输全程全方位的理念,提高患者依从性,进而推进后期管理工作的顺畅开展。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红教授倡议应继续开展乳腺癌科普活动,重视乳腺癌筛查工作,通过政府、医疗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提高乳腺癌早诊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谈到,应建立常态化后疫情时代乳腺癌规划化诊疗管理体系,建立多个乳腺癌规范化诊疗中心,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应把我国在疫情中的抗癌经验进行全球分享,惠及更多乳腺癌患者。
云南省肿瘤医院聂建云教授围绕化疗药在乳腺癌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可通过增加药物浓度、提高药物活性、减少毒副反应、评估化疗药物敏感性、提高药物可及性等方面来增加化疗药物的疗效获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佟仲生教授指出,在精准治疗时代,靶向联合化疗是主要发展方向,如何提高化疗疗效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今后需通过继续探索联合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化疗药物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以更好的形式来制定更多获益的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树森教授谈到,ADC药物理念已有几十年历史,近几年开花结果,期待更好的ADC药物进入临床,其疗效与获益未来可期。此外,临床实践中还应注意化疗获益人群选择及化疗敏感性个体差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赵文和教授提到,未来乳腺癌领域研究应关注精准治疗、治疗方案优化、大数据利用等方面,如通过大数据选择化疗获益人群及低毒有效化疗方案。
会议总结
百尺竿头同心致远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尽管乳腺癌已步入精准治疗时代,化疗仍是权威指南推荐的治疗基石。在肿瘤治疗靶向免疫新时代,以多西他赛为代表的紫杉类药物仍是联合治疗方案中的优选,是乳腺癌新辅助、辅助和晚期治疗的重要药物。相信随着未来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以多西他赛为代表的紫杉类药物仍能凭借优越的疗效与良好的安全性在肿瘤的治疗领域稳居一席之地,并能在各个肿瘤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 审校)
MAT-CN-2103762-1.0-03/20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