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期译者:重庆松山医院 刘洪彬
本期点评人:史树贵教授
引言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的脑部大动脉血管痉挛(CVS)会降低脑灌注,导致延迟性脑缺血,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尽管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内痉挛松解术可以很明确的改善脑血管痉挛状态,但患者的预后往往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对CVS的延迟识别是促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确认CVS的已知危险因素和未知危险因素,用于对患者进行延迟性脑缺血风险分层。
方法
研究设计
本队列研究根据加强流行病学观察研究报告(STROBE)指南设计。回顾性筛选了2006年1月至 2020年3月在我们中心就诊的所有aSAH患者的医疗资料,并根据以下标准选择患者:
2006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入院的非创伤性aSAH患者。
头颈CTA或DSA发现颅内责任动脉瘤,并在我们中心进行了闭塞治疗。
排除无非动脉瘤性血管畸形。
完整的数据集。
最初纳入940例患者,回顾分析后排除87例患者。动脉瘤的闭塞方式由高级神经血管外科医生和神经介入医生跨学科讨论,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和大的实质内血液成分决定。
脑血管痉挛的定义和治疗
根据以下标准诊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在没有其他并发原因的情况下,清醒患者出现新神经系统症状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下降>1。
每隔12小时进行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颈内动脉(ICA)血流速度增快(>200cm/s)。
血管痉挛的治疗采用多步骤方案:
预防血管痉挛的措施包括:平均动脉压控制在100mmHg,每4小时口服尼莫地平片60 mg,并在Monro孔(室间孔)高度打开脑室外引流管。
在疑似血管痉挛时,按以下方案逐步升级保守治疗:
在平均动脉压为100-140mmHg时,将脑灌注压调整到>80mmHg,或直到清醒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选择使用乳酸林格氏溶液替代维持体液平衡。
纠正贫血至血红蛋白水平>10mg/dL。
如果强化保守治疗后血管痉挛仍然存在,则通过颅脑CT、CTA和CT灌注(CTP)进行进一步诊断。并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血管痉挛的后续治疗。
临床数据
首次出血的严重程度根据Hunt & Hess分级、WFNS评分、GCS评分进行分类。通过患者及其亲属填写的医疗档案和问卷获取患者的病史。
影像学数据
根据每位患者的改良Fisher(mFisher)评分和Barrow神经学研究所分级量表(BNI)评分,以及脑实质内和脑室内的血液分布,描述每位患者的出血特征。
描述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特征,分为MCA、ACA、前交通动脉(ACOM)、后交通动脉(PCOM)和ICA动脉瘤。
统计分析
采用STATA v1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双侧显著性水平p<0.05。
连续变量(年龄、动脉瘤直径)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改良Fisher评分、Hunt & Hess分级、脑室内出血、脑出血、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治疗方式、去骨瓣减压术和室外引流)采用卡方检验对队列间差异(CVS与无CVS)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
如果队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将变量作为预测因素纳入多变量分析中,以去除混杂因子。
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每个预测因子的比值比(ORs)。
在逐步向模型中加入混杂因素后,计算出所有位置动脉瘤经两种治疗方式(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后的CVS预测幅度。按观察到的CVS患者数计算CVS发生率,并按动脉瘤位置和治疗方式排序。
结果
基线特征
共纳入853例患者(平均年龄57.3±14.3岁;67%为女性),304例(35.6%)出现血管痉挛,其中158例(18.5%)患者表现为神经功能恶化形式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动脉瘤闭塞方式既有手术夹闭,也有各种血管内治疗,以血管内治疗为主(基线资料见表1)。
表1. 基线数据及CVS与non-CVS组间对比(请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CVS和非CVS队列的单因素比较
CVS组的患者更年轻(53.7±12.8岁vs 59.3±14.7岁,p<0.001),女性占比更高(CVS组72% vs非CVS组64%,p=0.018)。两组之间的动脉瘤位置分布也不同:MCA(31%)和ACOM(28%)动脉瘤在 CVS患者中最常见,而ACOM(37%)和MCA(20%)在无CVS患者中最常见(p=0.005)。临床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CVS组32% vs 无CVS组26%, Hunt & Hess 4-5, p=0.068)。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布主要被分类为mFisher 3级(77%),发生CVS的患者(89% mFisher 3-4)比没有发生CVS的患者(76% mFisher 3-4, p=0.043)更为严重。CVS患者脑实质内血液成分更多见(35% vs 29%, p<0.001)。外科手术更容易导致血管痉挛(42%对33%,p=0.005),近两倍的患者接受去骨瓣减压术(22%对10%,p<0.001)(表1)。所有动脉瘤位置与血管痉挛发生详见在线补充表2。动脉瘤形状对血管痉挛的发生没有影响(p=0.155,在线补充表3)。
在线补充表2
在线补充表3
脑血管痉挛的未调整多变量预测模型
在未调整的多变量预测模型中,我们发现除了年龄和性别外,临床和影像学评分Hunt & Hess、GCS和BNI对CVS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表2)。
影像学参数mFisher评分(p=0.05)、BNI(p=0.015)和脑实质内出血(p=0.019)也是严重CVS的预测因素。
手术干预也显著影响严重CVS的发展。动脉瘤手术夹闭患者发生严重CVS的可能性约为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1.5倍(OR 1.52, 95% CI 1.14至2.04,p=0.004)。去骨瓣减压术和脑室外引流(EVD)也增加了严重血管痉挛的可能性(表2)。在对症状性血管痉挛患者的单独分析中,只有年龄和性别增加了严重血管痉挛的可能性。
一项对进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独立分析显示,aSAH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后CVS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962),但CVS患者神经功能结局更差。
表2. 未调整的预测模型
脑血管痉挛的校正多变量预测模型
在对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和aSAH的临床严重程度进行多次调整后,只有BNI、去骨瓣减压术和EVD仍然是显著的独立预测因子(表3)。在调整了动脉瘤位置后,治疗方式的显著相关性在第一步就消失了(p=0.223),这很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参数的共线性。对临床严重程度进行校正后的临床和放射学严重程度评分也是如此(表3)。
表3. 调整后的预测模型
动脉瘤闭塞方式对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区分治疗方式与动脉瘤位置的关系,我们进一步的分析。不同治疗方式血管痉挛发生率的比较显示了不同动脉瘤位置的混合结果。虽然ICA、ACOM和 MCA动脉瘤在夹闭术后更常出现症状性血管痉挛,但我们也观察到ACA和后循环动脉瘤的情况正好相反(图1A)。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临床严重程度后,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的可能性增加,但与动脉瘤位置无关(图1B)。
图1. 动脉瘤闭塞方式对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
结论
aSAH后是否会出现脑大动脉血管痉挛可以在患者入院时通过已建立的人口统计学、临床和影像学评分来进行风险评估。此外,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的可能性更高,在选择动脉瘤闭塞的治疗方式时也应考虑这些新发现,这部分患者需要加强监测以及时发现血管痉挛并提供有效治疗方案。
专家点评
本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853例患者,其中304例(35.6%)出现血管痉挛,158例(18.5%)表现为神经功能恶化形式的症状性血管痉挛。通过对人口学资料、动脉瘤大小、位置、闭塞方式等因素进行校正并分析后发现,年轻患者、女性、位于大脑中动脉部位、外科手术夹闭等因素与较高比例的CVS相关。患者发病后临床和影像学评分 Hunt & Hess、GCS和BNI对CVS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影像学参数mFisher评分、BNI和脑实质内出血是严重CVS的预测因素。研究结果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根据上述因素尽早识别CVS的发生并进行干预。
本研究的缺点是,未对aSAH后手术时机与CVS的发生进行分析。SAH后血管痉挛发生的高峰时机约为发病后7天,原因是蛛网膜下腔中的血液成分降解高峰也发生的这一时段。若出血后尽早进行介入栓塞或外科夹闭,术后尽早进行腰池引流,减少血液成分在患者颅内的存留时间,结合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应该可以明显减少CVS的发生。期待开展更高级别的相关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
专家简介
史树贵
1986-1992年就读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六年制),2003年获博士学位。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2017.5-2019.5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疾病中心工作,担任中心副主任。现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部宽仁医院神经疾病科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学组委员,重庆市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及神经介入学组组长等学术职务。擅长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慢性期血管内治疗。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重点项目分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及重庆市各类研究课题10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曾获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和重庆市医疗成果奖三等奖。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10部。发表论文80余篇。
来源:卒中视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