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5岁患儿被输错甲硝唑,因急性坏死性脑病死亡

2019-10-1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患者安全用药安全

来源:药评中心公众号

澎湃新闻消息:

9月8日,5岁患儿朱某因病毒性脑膜炎入住江苏宜兴市人民医院儿科治疗。期间,患儿病情加重,当班护士按医嘱为其输注“20%甘露醇,75mL”时误将“0.5%甲硝唑,100mL”静滴。当天下午,患儿转苏州儿童医院救治,最终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脑病”,当晚因抢救无效死亡。

640.webp.jpg

“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被贴上“甘露醇注射液”标签

附:甲硝唑注射液用法用量

规格:100ml:500mg;用法用量:静脉滴注。

成人常用量:厌氧菌感染,静脉给药首次按体重15mg/kg,维持量按体重7.5mg/kg,每6-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

小儿常用量:厌氧菌感染的注射剂量同成人

5岁儿童的体重=年龄(岁)x2+8=5×2+8=18kg;甲硝唑首次用量为=15mg/kg×18kg=270mg。

10月15日宜兴市卫健委发布通报:

已确认当班护士违反操作规范,误输“甲硝唑”。宜兴市人民医院已对2名当班护士作出辞退的决定。卫健委将依据最终调查结果,对相关人员依法依规作出处理。同时,要求在全系统开展医疗风险排查,严格落实“三查七对”等核心制度,吸取教训,举一反三,确保群众就医安全。


640.webp (1).jpg

再看一眼上面这张截图,只想说一句话:生命,承受不起这样的糊弄!

今天不想写“三查七对”,因为遇到没有责任心的人,任何制度都是虚设。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病毒性脑炎和甲硝唑脑病。

一、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VE)是由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脑实质炎症。

引起VE的致病病毒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多以肠道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常见。在我国的儿童患者中,最常见的致病体是人肠道病毒。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方法,一般以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1、对症支持治疗

发生惊厥者可采用安定、苯巴比妥、咪达唑仑等药物控制惊厥的发作;国内外部分学者将咪达唑仑作为临床上治疗小儿惊厥发作的一线药物。

对于颅内高压时,高渗性脱水药甘露醇是首选药物,一般选用20%甘露醇。

急性期病情进展较快及病情危重者可以短疗程、大剂量应用激素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2、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是治疗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物,能够穿透血-脑脊液屏障。用法用量:10mg/(kg·d),2次/d,连续应用7d。

IFN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IFN-α常用于VE抗病毒治疗。用法:肌肉注射IFN100~300万IU,1次/d,连用3~5d。

3、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含广谱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静脉滴注后,血浆IgG水平迅速达到峰值,半衰期为3~4周。丙种球蛋白不仅可以抵抗病毒感染早期的瀑布反应,同时还可中和机体中的感染后炎症因子过度释放,减少感染反应对血管及脑组织的损伤,改善急性期症状。

——急性坏死性脑病

・急性坏死性脑病是一种定义明确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发病过程是一个爆发的过程,患者发病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昏迷,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癫痫、语言不清等症状。

・大多数医学工作者认为是由于病毒引起,其中又以流感病毒为主,多发于儿童。该病可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又以冬季和春季患病几率最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冬季过渡到春季期间,流感比较流行,易导致患者患病。

二、甲硝唑脑病

甲硝唑是临床常用的抗厌氧菌药物,并且具有抗厌氧原虫以及抗滴虫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用甲硝唑进行长期或大剂量治疗,有时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短暂癫痫发作等神经中度症状等严重不良反应。

1、无菌性脑膜炎

1名42岁的男性患者口服甲硝唑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治疗期间曾发生3次无菌性脑膜炎。每次发作时,终止根除治疗后其症状即恢复;重新开始根除治疗后则又出现发作。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肯定与甲硝唑有关。

2、小脑毒性

曾报道2例口服甲硝唑+静脉注射头孢吡肟或口服左氧氟沙星后出现共济失调和发音困难的病例。患者开始治疗后1个月出现症状,在停用甲硝唑后2~5周症状得到恢复。据报道,这些小脑毒性病例与患者甲硝唑高蓄积量有关。

3、甲硝唑脑病(MIE)的特点

临床表现:大多数表现为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其他症状包括精神状态的改变,周围神经病变,无力,眩晕,恶心,呕吐,感觉损失,视觉障碍,或癫痫发作。

影像学表现:通常显示在脑MRI 特征对称性病变,这种病变一般局限于小脑齿状核周围的区域,然而也可能在胼胝体、中脑、脑桥、脑白质、基底神经节等。

用药剂量:大剂量长时间使用甲硝唑易导致MIE,但同时也有小剂量短时间出现MIE的病例

4、甲硝唑脑病的发生机制

甲硝唑可透过血脑屏障。甲硝唑在胎盘、乳汁、胆汁的浓度与血药浓度相似,健康人脑脊液中血药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43%

甲硝唑的中间代谢产物可抑制神经递质γ- 氨基丁酸(GABA)受体,特别是小脑和前庭系统的受体;

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产生增加半胱氨酸和硝基阴离子自由基的毒性;

甲硝唑的中间代谢产物是一种维生素B1 的类似物,可抑制维生素B1 的焦磷酸化,导致肠道对维生素B1 的吸收减少等。

5、预防甲硝唑脑病

甲硝唑脑病(MIE)与用药累积剂量有关,与给药方式无关,绝大多数病例均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发生。

用药期间若出现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无力、眩晕、恶心、呕吐、感觉损失、视觉障碍或癫痫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行神经系统检查及早期的MRI诊断。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