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心血管与心理健康的整合革命!丁荣晶教授解读《2025 ESC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临床共识声明》

2025-09-12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特邀撰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丁荣晶



心血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交织关系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议题。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2025 ESC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临床共识声明》(以下简称《2025 ESC双心共识声明》)标志着心血管医学领域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该共识首次将心理健康因素提升到与传统生物医学因素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份共识文件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总结,更是全球心血管疾病临床实践变革的宣言书。它呼吁心脏病学家超越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采用一种更加综合、人性化的"心脑同治"方法。




该共识的发布体现了医学界对心血管疾病本质认识的深化:

——心脏不仅仅是泵血器官,更是情感和压力反应的核心靶点




这种认识转变将深刻影响未来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一、共识发布的背景




《2025 ESC双心共识声明》的发布建立在数十年来坚实的科学证据基础之上。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强关联性。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增加60%,而焦虑障碍可使高血压发生风险增加45%。同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抑郁症状的患病率高达20%~30%,是普通人群的2~3倍。这种双向关系构成了"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的科学基础,即心脏健康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共识制定的紧迫性


共识制定的紧迫性源于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的持续加重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首要死因,每年导致约1790万人死亡。与此同时,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全球受影响人数超过3亿。这两种健康问题的交汇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心理问题加速心血管疾病发展,而心血管疾病又加重心理负担



共识制定有现实需求


共识的制定还考虑了临床实践中的现实需求。尽管证据充足,但大多数心血管临床指南仍未能充分整合心理健康评估和管理建议,导致诊疗碎片化。心脏病患者并发的心理问题常常被忽视或未充分治疗,部分原因是专科医生缺乏相关培训和筛查工具。《2025 ESC双心共识声明》的发布旨在填补这一循证医学空白,为临床医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



二、共识发布的国际意义




《2025 ESC双心共识声明》的发布标志着心血管医学范式的根本转变


该共识首次将心理健康确立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与传统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并列。这一分类变化具有深远影响,意味着所有心血管科室现在都需要将心理风险评估纳入常规诊疗流程。共识提出的34条管理建议创建了全面的"心理-心血管健康"双向干预框架,为全球心血管医生提供了标准化操作指南。


共识推荐的具体临床路径变革包括:




1)常规筛查   

 对所有心血管患者进行抑郁、焦虑和慢性压力筛查;



 2)整合治疗   

 将心理干预纳入心血管治疗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



3)多学科协作   

 建立心脏科与精神科医生的定期会诊制度;



4)长期随访   

 将心理健康指标纳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监测体系。


这些建议正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实质性的政策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将该共识纳入《2025—2030心血管防控全球行动计划》,美国心脏协会(AHA)也表示将参照此共识修订本国指南。欧盟医保系统正在调整2026年报销政策,计划将心理筛查纳入心血管基础医疗的报销范围。这些政策变化将重塑医疗资源分配,推动更多资金和人力投入心理-心血管整合医疗领域。



三、共识中强调心理健康与心脏康复的相互作用




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慢性期重要且有效的二级预防手段,然而目前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使用率和依从性均不足。其原因除医保政策、费用支付等客观原因外,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治疗依从性有显著影响。


《2025 ESC双心共识声明》详细阐述了心理因素与心脏康复效果之间的双向关系。研究表明,乐观情绪可以使心脏康复依从性提高2.1倍,并使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35米。相反,抑郁导致康复脱落率升高3倍,并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增加47%。这种双向影响机制揭示了心理干预在心脏康复中的核心价值。


《2025 ESC双心共识声明》特别强调了抑郁和焦虑对康复效果的负面影响。抑郁患者更难以坚持规律锻炼和药物治疗,而焦虑则可能导致过度关注身体症状,从而避免必要的康复活动。这些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短期康复效果,还长期影响生活质量和心血管预后。


心脏康复治疗通过系统评估,可以及时识别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心脏康复处方包括运动处方、心理处方、药物处方等五大处方,可以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率。所以,双心医学是心脏康复治疗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心脏康复治疗必要且重要。



四、我国双心门诊建设现状与挑战




我国"双心医学"概念最早于1995年由胡大一教授提出,近年来已获得越来越多关注和认可。目前,约8%的三甲医院设立了双心门诊,表明这一理念正在逐渐被主流医学界接受。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权威医疗机构已开始提供双心医疗服务,尝试将心理评估与心血管诊疗相结合。然而我国双心医学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性,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进展较快,而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村地区则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发展模式限制了双心医学服务的可及性,难以惠及最广大患者群体。目前的双心服务多集中在诊断和治疗环节,预防和康复环节的相对薄弱,未能形成全程关怀模式。


在服务模式方面,我国双心门诊主要采用心内科主导的模式,仅12%由心内科医生与精神科医生共同出诊。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心脏病患者更容易接受(减少病耻感),但劣势在于心理评估和干预的专业性可能不足。多数双心门诊提供基础心理评估和咨询,但复杂心理障碍仍需转诊至精神专科。既懂心脏医学又掌握心理评估技能的复合型医生更为稀缺,限制了双心服务的推广和质量。心内科与精神科之间缺乏有效转诊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导致患者需要在多个科室间奔波,体验差且依从性低。这种碎片化服务尤其不利于共病患者,他们往往需要协调多种专科服务。


根据《2025 ESC双心共识声明》建议,推动双心医学发展首先需要政策支持和体系改革,将心理筛查纳入心血管基础医疗的报销范围,将双心医学纳入心血管疾病临床考核指标,建立明确的质量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是双心医学发展的核心,需要在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中增加心理评估模块,提升心脏病医生的心理健康识别的技能。同时,应建立双心医学专科认证体系,鼓励更多医生投身双心医学这一交叉领域。



五、总结




《2025 ESC双心共识声明》不仅是技术指南,更是医疗哲学的革命。它宣告“心血管疾病必须通过身心整合路径治愈”的时代已经到来。对中国而言,这一共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源于现有医疗体系的惯性和资源限制,机遇在于中国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接建立整合医疗模式,而非重复西方的碎片化道路。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入人心和数字健康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整合心理与心血管健康的医疗服务将成为新常态。这不仅将改善患者预后,还将提升医疗体验,使更多患者实现身心全面康复。


最终,双心医学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和政策,更取决于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医患关系和治疗理念——从疾病中心转向人群中心,从单纯治疗转向全程关怀,从专科碎片化转向整合一体化。这是一场医疗范式的深刻变革,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丁荣晶.jpg
丁荣晶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心脏康复学术带头人,康复医学科副主任,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心血管专业高级访问学者,获美国心肺预防康复学会心脏康复专业人员资质认证。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科技人文健康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理康复专委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兼双心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脏康复学组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提升和继续教育中心生活质量综合管理专项能力提升专家组主要成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四川精神卫生杂志》《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frontiers physiology》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发展基金评审专家。

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29年,对心血管常见病和心血管危重杂症优化治疗、心脏心理问题、和心脏康复有独到见解。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SCI文章40余篇,累计SCI影响因子112分。主编主译著作6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7项,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作为主要执笔专家撰写我国心血管领域多个专家共识和指南,包括《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指南》《冠心病患者药物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冠心病患者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心血管疾病患者戒烟处方专家共识》《心血管疾病患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等。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