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评论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通讯员 程守勤 汤双平)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肖诚、周春艺教授课题组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丘脑底核回路过度活跃的逆转差异可缓解帕金森病小鼠的疼痛过敏反应,为帕金森病慢性疼痛的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该项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据介绍,疼痛是帕金森病患者最主要的非运动障碍症状,罹患率为40%至85%。多巴胺类药物为其首选的治疗药物,但仅有三分之一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缓解。临床研究表明,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可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其发挥治疗作用的神经环路机制还不清楚。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单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系统阐述了该模型小鼠双侧丘脑底核神经元和痛觉中枢环路的高反应性,以及双侧机械痛觉和热痛觉过敏。采用光遗传学干预,首次证实丘脑底核神经元的高反应性是帕金森病小鼠痛觉中枢敏化和痛觉过敏的主要诱因。采用神经示踪和光遗传学技术,进一步揭示丘脑底核神经元的不同神经投射通路对疼痛感知和疼痛辨别中枢的影响存在差异,从而分别调节热痛觉和机械痛觉阈值,抑制这些投射可分别缓解帕金森病小鼠的热痛觉和机械痛觉过敏。该项研究为丘脑底核神经元调控双侧肢体对不同性质疼痛的反应提供了直接证据,而逆转其高反应性可能是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镇痛作用的神经环路基础,是帕金森病疼痛治疗的有效策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