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继发性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引起的糖尿病

2021-08-03作者:壹声资讯
糖尿病非原创

案例:老李喜欢喝酒,近几年更是从黄酒换成了白酒。每天至少二两白酒下肚,对老李来说每天饭可以少一顿,但酒不能少,不然就觉得浑身不是滋味。俗话说得好,酒是穿肠毒药。如此长期的饮酒,自然也会对老李的身体造成伤害,去年居委会组织体检,老李就被诊断出了慢性胰腺炎。不过对此老李不以为意,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作为老年人身上有几个慢性病很正常,因此,治疗慢性胰腺炎的药老李虽然每天都在吃,但是喝酒也同样没耽误。结果今年体检,老李又查出了个糖尿病。

老李查出糖尿病其实并不算是个意外,长期的酗酒加上本身已经得了慢性胰腺炎,很容易导致继发性糖尿病的出现。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出现不可逆的持续性损害。当胰腺组织出现功能异常一般以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造成吸收不良和内分泌功能障碍造成糖尿病为突出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显示,我国2003年慢性胰腺炎的患病率约为13/10万,并呈逐年增长趋势。慢性胰腺炎在男性中患病率更高,约为女性的2倍。


临床上常依据慢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进行分类,可分为酒精性慢性胰腺炎、胆源性慢性胰腺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遗传性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特发性慢性胰腺炎。上述案例当中老李得的慢性胰腺炎则是酒精性慢性胰腺炎,酗酒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在我国因酗酒而患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占20%。


慢性胰腺炎的典型症状


慢性胰腺炎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此外还有由于胰腺内、外分泌不足而导致的糖尿病、营养不良、脂肪泻等症状。通常将腹痛、体重下降、糖尿病、脂肪泻称为慢性胰腺炎的四联征。


腹痛和体重下降


腹痛是慢性胰腺炎的突出症状,见于50%~90%的患者,多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可放射至腰背部。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钝痛、剧痛或钻痛,常诉深部或穿透性痛,剧烈时可伴恶心、呕吐。早期疼痛多为间歇性,随病情加重发作频度增多,持续时间延长,最后转为持续性腹痛。进食、饮酒、高脂肪餐均可诱发腹痛,往往因惧食而限制食量,导致体重下降。前倾坐位、侧卧屈膝时疼痛可减轻,平卧位加重,被称为胰性疼痛体位。


吸收不良综合征


胰腺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大多数腺泡组织损坏后才会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最终50%~80%的患者可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脂肪、蛋白、碳水化合物吸收障碍,其中以脂肪吸收不良最早出现。轻症患者仅有餐后上腹饱胀、嗳气、不耐受油腻食物等症状。胰脂肪酶分泌量下降至正常的10%以下发生脂肪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可达10次/天,大便量多,泡沫样、有恶臭,表面发油光或含有油滴。严重者伴有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而造成的夜盲症、皮肤粗糙和出血倾向等。食欲差、惧食,外加长期丢失脂肪和蛋白质可导致消瘦和严重营养不良。


糖尿病


胰腺慢性炎症还可破坏胰岛细胞,使其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糖尿病。


慢性胰腺炎患者的日常管理


去除原发病因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基础。日常生活当中,对于长期酗酒者需要完全戒酒、戒烟,酒精是诱发急、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戒酒对患者控制病情很重要。另外避免过量高脂、高蛋白饮食,不要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低蛋白食物。


如果还伴有长期的脂肪泻,应当注意适当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维生素B12、叶酸等。(具体用量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己胡乱服用)。对于尚未诊断糖尿病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糖尿病筛查。


来源:糖尿病天地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