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脑水肿,是各种因素作用于脑组织,继发的细胞内或细胞间质水含量异常增多的一种病理状态。脑水肿是继发脑损伤机制的核心过程,如果不加以治疗,脑水肿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甚至是致命的。根据病理以及发病的机理通常可以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细胞毒性脑水肿、血管源性脑水肿、渗透性脑水肿和间质性脑水肿。
这四种类型脑水肿的特点见下表:
脑水肿可导致占位效应、颅内压升高,是继发脑损伤的重要机制,需密切监测及管理。有研究指出,在所研究的超声无创颅内压(nICP)方法中,视神经鞘直径(ONSD)是最佳的颅内压(ICP)估计方法。ONSD超声和vTCD联合检查直窦是一种很有前途且容易获得的鉴别颅内高压危重症患者的新技术。颅内压监测联合脑灌注压(CPP)管理可能改善患者的结局,尤其是对于存在闭合性头部创伤的患者。推荐目标颅内压≤22mmHg作为预测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生存和良好结局的阈值,将脑灌注压目标定在60~70mmHg,似乎可降低TBI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CT或MRI可评估脑水肿的程度及鉴别水肿的性质。脑水肿的管理仍以不同的措施来降低颅内压为主要目标。目前控制急性脑水肿及颅内压的措施有糖皮质激素、高渗疗法、利尿剂、碳酸肝酶抑制剂、过度换气(机械通气)、低温治疗和手术(去骨瓣、侧脑室引流)等。针对肿瘤相关的血管源性水肿,目前已经可以通过靶向药物针对性地减轻脑水肿。
来源:天坛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王芙蓉教授报告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