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甘草酸类制剂在肝病中的使用建议及注意事项

2021-10-28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其他消化疾病非原创

甘草酸类制剂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抗炎及保肝等作用,如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单铵、异甘草酸镁等,临床可用于治疗肝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甘草酸类制剂在肝病中的使用建议



甘草酸类制剂为保肝药物,非特异性抗炎、退黄、抗肝纤维化、抗过敏、抑制氧化应激水平等作用。


疾病

建议

病毒性肝炎

甘草酸制剂可用于肝功能异常的病毒性肝炎者,也可与抗病毒药物用于肝功能异常的CHB和CHC者。

药物性肝损伤

对药物性肝损伤者,建议在及时停用致肝损伤药物的基础上,可选用甘草酸制剂保肝治疗。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者应强调病因治疗(戒酒),在此基础上仍有肝功能反复异常、肝脏组织检查证实炎症和纤维化明显,或病情有明显进展,可选用甘草酸制剂行抗炎保肝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者应强调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纠正代谢紊乱等基础治疗,仍有ALT、AST及GGT升高,及肝脏组织检查证实病程呈慢性进展,可选用甘草酸制剂进行抗炎保肝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病

甘草酸制剂可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辅助治疗,尤其是对存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禁忌证者,可考虑尽可能足量应用甘草酸制剂来改善生物化学指标。

肝硬化与肝癌

伴有肝功能异常的肝硬化与肝癌者,可应用甘草酸制剂进行保肝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的监测。

肝功能衰竭

甘草酸制剂有抗炎及改善肝功能作用,建议肝功能衰竭者在病因治疗及综合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甘草酸制剂。

肝内胆汁淤积症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胆汁液淤积(IHC),尤其是伴有明显炎症者有较好的疗效。


甘草酸类制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反应:是甘草酸类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水、钠潴留或低钾血症、高血压、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水、钠潴留表现为下肢和全身浮肿,甚至诱发腹水等;低钾血症多因长期用药所致,主要表现为嗜睡、乏力、神情萎靡、四肢麻痹、抬举困难等,严重时可引起低血钾性横纹肌溶解,致肾功能衰竭;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主要表现为倦怠、肌力下降、心悸、腹胀、水肿、头痛、眩晕、心源性喘息、血压升高、血钾明显降低,严重可致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诱发肝昏迷等。


②消化系统反应:最常见主要有恶心、腹泻、呕吐等,其中腹泻较为多见,多在1~3天内发生。


③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发热,严重可致过敏性休克,多发生于注射制剂。发生机制可能与患者的特异体质和甘草酸类制剂的抗原性相关。


④生殖系统反应:可引起男性阳痿,睾丸、阴茎萎缩,可能与甘草酸类制剂有雌激素样作用有关。


⑤神经、精神系统反应:甘草酸类制剂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对中枢有兴奋作用,临床表现为兴奋、无故发笑,但无幻听、幻视、妄想及思维障碍。个别可诱发精神病,有癫痫病史的儿童易诱发癫痫。


⑥内分泌反应: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失调,主要表现为泌乳、血糖升高等。


⑦其他:可诱发肝性腹水及肝昏迷,还有视盘水肿、双侧腮腺肿大。长期大剂量服用还可引起心动过速、持续性呃逆、黑毛舌等。


此外,甘草酸类制剂可在肝病治疗中联合其他药物,如:联合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双环醇等)、联合抗炎类(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等)


作者:高丽丽

来源:医学之声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