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团队为您推荐冠心病介入技术进展方面的最新研究,点评研究结果,诠释临床意义。让我们快速了解冠心病介入领域学术进展。
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来自COMBINE OCT-FFR研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健、孙浩宁、彭欣
健心荐语
COMBINE OCT-FFR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双盲、国际性的自然史研究,该研究旨在综合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检查评估糖尿病患者非罪犯病变,以便更好地探究其对未来不良临床事件的影响。OCT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检查,具有足够的分辨率来区分薄纤维帽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FA)、厚纤维帽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hCFA)和非脂质斑块(non-LRP)。目前而言,OCT检测到的非缺血性病变处的斑块表型对未来不良事件的影响仍不清楚。
文章介绍
本研究旨在探究糖尿病患者不同斑块类型(即TCFA、ThCFA和non-LRP)对未来发生不良事件风险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患有糖尿病且至少有1处非罪犯病变的血流储备分数(FFR)>0.80的患者,并进行了18个月的临床随访。本研究主要终点是心源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和18个月内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的综合结局,并通过OCT对斑块形态进行评估。
在本研究中,如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则首先干预罪犯病变,随后对剩余所有非罪犯病变(冠脉造影狭窄40%-80%)进行FFR评估,FFR阳性(FFR≤0.80)处接受血运重建,FFR阴性(即FFR >0.80)则作为本研究的靶病变接受OCT评估。
图1:COMBINE OCT-FFR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550例糖尿病患者中,390例患者存在≥1个非缺血性病变(FFR >0.80)并接受OCT评估。人群平均年龄为67.5±9岁,男性占63%,平均FFR值为0.88±0.05。其中,284例有≥1个LRP,106例无LRP。在LRP的患者中,98例(34.5%)有≥1个TCFA。3组间(TCFA、ThCFA和non-LRP)的基线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
图2:入组患者基线特征
主要复合终点在LRP患者中出现的频率高于non-LRP患者(7.0% vs 1.9%; HR 3.9 [95%CI, 0.9-16.5]; P = 0.068; log-rank test P = 0.049);在所有LRP患者中,主要终点主要由TCFA驱动:TCFA vs ThCFA, (13.3% vs 3.8%; HR 3.8[95%CI, 1.5-9.5]; P < 0.01);同样,TCFA患者发生主要终点的风险比non-LRP患者高得多(13.3% vs 1.9%;HR 7.7 [95%CI, 1.7-33.9]; P < 0.01)。
图3、4:不同分组的主要终点曲线
多变量分析发现TCFA (HR 6.79 [95% CI, 1.50-30.72]; P=0.013),ACS (HR 3.00 [95% CI, 1.29-6.97];P=0.011)和最小管腔面积狭窄百分比(HR 1.55 [95% CI, 1.01-2.38]; P=0.047)为主要终点的独立预测因子。
图5:主要终点的多变量分析
结论
在存在非缺血性冠脉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相较于LRP-ThCFA组和non-LRP组,LRP-TCFA组患者在未来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OCT评估显示,LRP-TCFA患者仅占LRP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能够更加明确的区分能受益于进一步积极治疗的患者。
点评
该研究模拟了真实的临床场景,尽管病变处冠脉有40%-80%的狭窄且FFR阴性,但仍可能使未来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风险升高,而OCT的使用进一步筛选出了这部分可能会受益于更积极的临床治疗策略的高风险患者。
该研究仍然存在部分不足之处。首先该研究是基于COMBINE OCT-FFR试验的亚组分析,尽管是迄今为止糖尿病患者队列中规模最大的研究,但其绝对样本量仍然有限。其次,这些发现暂不能推广到非糖尿病患者。尽管既往的研究发现:TCFA同样是不良事件的重要驱动因素,但仍需在非糖尿病人群中进一步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
刘健,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血管内超声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美国心脏病学院(FACC),欧洲心脏病学协会(FESC),美国心血管造影及介入协会(SCAI)等国际学会专家会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及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组副组长等五十余项社会兼职。
专业特长为冠心病的诊断和综合性治疗,包括,冠脉介入性治疗,特别是针对高龄,合并复杂疾病的高危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等方面。致力于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和血管生理学研究,包括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成像,血流储备分数。胸痛中心的建设,急性胸痛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SCI收录文章及国内核心期刊文章100余篇。参与国内多部临床指南的撰写。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自然重点,国自然面上项目,北自然面上,首都卫生发展科研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基金支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多本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主译《轻松掌握血管内超声》、《介入心脏病学》、《心脏病学实践》等著作。
势在必行:把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请看最新国内外指南如何建议!
查看更多